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四的成语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wén fáng sì yì文房四艺 | 指琴、棋、书、画。 |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二:“自古书、画、琴、棋,谓之文房四艺。” |
wǔ jiǎng sì měi五讲四美 | 五讲:讲文明、讲礼貌、讲卫生、讲秩序、讲道德;四美:指心灵美、语言美、行为美、环境美。指新时期人们行为准则。 | 王朔《一半是火焰,一半是海水》:“我满面通红地后躲,左右张望:‘别别,五讲四美。’” |
sān qīng sì bái三清四白 | 谓非常清白。 | |
dǎo sì diān sān倒四颠三 | 颠:颠倒。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。 | 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33回:“来呵!到明日,只弄得倒四颠三,一个黑沙,也是不值。” |
sì jiāo duō lěi四郊多垒 | 四郊营垒很多。本指频繁地受到敌军侵扰。形容外敌侵迫,国家多难。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曲礼上》:“四郊多垒,此卿大夫之辱也。” |
ná sān piē sì拿三撇四 | ||
chuán sān guò sì传三过四 | 传闲话,说是非。 | 石灵《捕蝗者》:“就是有那些不识好歹的人说几句闲言杂语,你在大爹面前,也该遮盖遮盖,怎么传三过四,又惹他老人家生气!” |
hǒu sān hè sì吼三喝四 | 大声吆喝 | 马烽《吕梁英雄传》第四回:“维持会这些人,每天就在一块肥吃大喝,纸烟不离嘴,见人开口就是‘妈的屄’,整天吼三喝四抖威风。” |
zhē sān mán sì遮三瞒四 | 谓说话、做事多方掩饰,不爽快。 | 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三十三回:“昨夜怎么他两个一同出来,你且告诉了我,我自有主意,可不要遮三瞒四的。” |
tuī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推之四海而皆准 | 之:代词,指普遍性的真理;四海:指任何地方;皆:都是;准:准确。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。 |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祭义》:“推而放诸东海而准,推而放诸西海而准,推而放诸南海而准,推而放诸北海而准。” |
tóu zhū sì yì投诸四裔 | 比喻流放到边远的地区。 | 《左传 文公十八年》:“流四凶族,浑敦、穷奇、寿杌、饕餮,投诸四裔,以御螭魅。” |
yī qiān sì yì一谦四益 | 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艺文志》:“一谦而四益,此其所长也。” |
shì tú sì bì室徒四壁 |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。喻贫穷。 | 《魏书·阳固传》:“居官清洁,家无余财,终殁之日,室徒四壁,无以供丧,亲故为其棺敛焉。” |
sān lín sì shè三邻四舍 | 泛指邻居。 |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九卷:“王三老闻知此事,率了三邻四舍,提壶挚盒,都来庆贺,吃了好几日喜酒。” |
tiāo sān jiǎn sì挑三拣四 | 形容过分地挑剔。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选。 | 徐特立《让革命的红旗世代相传》:“他们一旦了解了过去的痛苦,就会懂得今天我们对工作挑三拣四是多么不对!” |
sān fān sì fù三翻四覆 | 三、四:形容次数之多。翻、覆:反复。形容变化很多;反复无常。。 | 明 张岱《石匮书后集 烈帝本纪》:“先帝焦于治,以致十七年之天下,三翻四覆,夕改朝更。” |
sì shū wǔ jīng四书五经 | 四书:亦称四子书,即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;五经: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。指儒家经典。 | 汉 班固《白虎通 五经》:“五经何谓?谓《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》、《礼》、《春秋》也。宋 朱熹着有《四书集注》。 |
jiā tú sì bì家徒四壁 | 徒:只;壁:墙壁。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。形容穷得一无所有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司马相如传》:“文君夜亡奔相如,相如与驰归成都,家居徒四壁立。” |
tiáo sān wō sì条三窝四 | 搬弄是非,挑拔离间。 | |
guāng máng sì shè光芒四射 | 光芒:光辉;射:照射。强烈的光线向四面八方照射。 | 清·无垢道人《八仙全传》第一回:“仔细一瞧,不是那粒晶莹闪烁光芒四射的红珠是什么?” |
sān cóng sì dé三从四德 | 三从:在家从父;出嫁从夫;夫死从子;四德:也叫四行;指妇德、妇言、妇容、妇功。指封建礼教为压迫、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。 | 元 武汉臣《老生儿》第一折:“不学些三从四德,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。” |
pián sì lì liù骈四俪六 | 骈体文每句四字、六字排比对偶。 | 唐 柳宗元《乞巧文》:“骈四俪六,锦心绣口。” |
sì hǎi shēng píng四海升平 | 升平:太平。天下太平。 | 元·无名氏《抱妆盒》第三折:“寡人御极以来,幸喜四海升平,八方宁靖。” |
ná sān bān sì拿三搬四 | 比喻不服从调派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2回:“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烧了窟窿,你去了,谁能以补呢?你倒别和我拿三搬四的。” |
yán sān yǔ sì言三语四 | 形容人多嘴杂,议论纷纷。 | 元 武汉臣《玉壶春》第三折:“欲待要去呵,又惹的人言三语四。” |
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四海之内皆兄弟 |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。“四海”指天下,全国。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颜渊》:“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四海之内皆兄弟也!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。” |
ái sān dǐng sì捱三顶四 | 挨:通“挨”,挤进。形容人群拥挤,接连不断。 | 明 罗贯中《平妖传》第四回:“半仙到栅栏门首下马,也不进宅,径在堂中站着,众人捱三顶四,簇拥将来,一个个伸出手来,求太医看脉。” |
bā sān lǎn sì巴三览四 | 比喻说话拉扯,没有中心。 | 元 萧德祥《杀狗劝夫》第四折:“我说的丁一确二,你说的巴三览四。” |
sì lín bā shè四邻八舍 | 指左右邻居。 | 明·伏雌教主《醋葫芦》第六回:“那成家一般也动了诸亲百眷、四邻八舍,送人情,斗分子,虽然娶妾,倒也四司六局,一毫不苟。” |
chóng sān dié sì重三叠四 | 形容多次重复。 |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一十二:“本朝建官重三叠四,多少劳扰!此须大有为后痛更革之。”又卷一百一十八:“经书中所言只是一个道理,都重三叠四说在理,只是许多头面出来。” |
chā sān cuò sì差三错四 | 颠倒错乱。 | 元 无名氏《合同文字》第四折:“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,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。” |
xié tiān zǐ yǐ zhēng sì fāng挟天子以征四方 | 挟:挟制。挟制皇帝,用朝廷的名来征讨四方。 | 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:“曹公,豺虎也,挟天子以征四方,动以朝廷为辞,今日拒之,事更不顺。” |
diān sān dǎo sì颠三倒四 | 指错乱没有次序。形容思路、言语、做事等条理不清、颠倒混乱;毫无次序。 | 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44回:“连拜了三四日,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,坐卧不安。” |
zhòng sān dié sì重三迭四 | 见“重三迭四”。 | |
wén fáng sì hòu文房四侯 | 指笔、砚、纸、墨。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,砚为即墨侯石虚中,纸为好畤侯楮知白,墨为松滋侯易玄光,故称。参阅宋苏易简《文房四谱》引文嵩《四侯传》。 | 参阅宋·苏易简《文房四谱》引文嵩《四侯传》。 |
sì fēn wǔ luò四分五落 | 形容分散零乱。 | 金·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二:“蓦闻人道,森森地唬得魂离壳。全家眷爱,多应是四分五落。” |
sì hǎi wéi jiā四海为家 | 原指帝王占有四海;统治全国。后指人漂泊不定;到处都可以当成家;也指志在四方;不恋故土。四海: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;故“四海”指全国各地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高帝本纪》:“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,非壮丽无以重威,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。” |
sì dé sān cóng四德三从 | 四德:妇德、妇言、妇容、妇功;三从:在家从父,出嫁从夫,夫死从子。指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。 | 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,平生愿足,托赖着众亲故。” |
chǔ gē sì qǐ楚歌四起 | 见“楚歌四合”。 | 元·马致远《庆东原·叹世》曲之二:“帐前滴尽英雄泪,楚歌四起,乌骓漫嘶。” |
mù sì zhāo sān暮四朝三 | ①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狙公赋芧,曰:‘朝三而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: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,亦因是也”。原指说法、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。②比喻反复无常。 | 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狙公赋芧,曰:‘朝三而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: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,亦因是也”。 |
sān quán bù dí sì shǒu三拳不敌四手 | 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。 | 马烽《吕梁英雄传》第29回:“人家人多势众,有洋枪洋炮,就凭你们这几个民兵还能顶住?三拳敌不过四手呀!” |
sān bìng sì tòng三病四痛 | 谓病痛很多。 | 明·伏雌教主《醋葫芦》第二回:“到老没个儿女,设或三病四痛,没个贴体亲人,那时要茶无茶,要饭没饭,便是活受地狱,何须定要变得牛马!” |
sì miàn shòu dí四面受敌 | 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。 | 春秋·齐·管仲《管子·国蓄》:“四面受敌,谓之衢处之国。” |
qiān wǔ guà sì牵五挂四 | 谓接连不断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回:“于是接二连三,牵五挂四,将一条街烧得如‘火焰山’一般。” |
sì miàn chǔ gē四面楚歌 |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。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;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。 | 《史记 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,曰:‘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。’”〖示例〗在这四面楚歌里,凭你怎样伶牙俐齿,也只得服从了。 ★朱自清《航船中的文明》 |
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,bù zhī cóng hé shuō qǐ一部二十四史,不知从何说起 | 二十四史:清乾隆时刻《史记》等24部史书。比喻情况复杂,头绪繁多,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。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序:“觉世间变幻之态,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……尝苦一部二十四史,不知从何处说起。” |
shuāng quán bù dí sì shǒu双拳不敌四手 | 一个人打不过众人。指寡不敌众。 |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9卷:“常言道,双拳不敌四手。” |
bǎn bǎn liù shí sì板板六十四 | 宋时官铸铜钱,每板六十四文,不得增减。比喻刻板不知变通。板:即“版”,铸钱的模子。 | 清 范寅《越谚 数目之谚》:“板板六十四,铸钱定例也,喻不活。” |
wǔ hú sì hǎi五湖四海 | 五湖:我国的五大湖泊(指鄱阳湖、洞庭湖、洪泽湖、太湖、巢湖)。泛指四面八方;全国各地。有时也指世界各地。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。 | 唐 吕岩《绝句》:“斗笠为帆扇作舟,五湖四海任遨游。” |
sì píng bā wěn四平八稳 | 原形容说话做事稳当。现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错;缺乏积极创新精神的意思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44回:“戴宗、杨林看裴宣时,果然好表人物,生得面白肥胖,四平八稳,心中暗喜。” |
sì fēn wǔ luò四纷五落 | 见“四分五落”。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5回:“刘繇军兵大败,众皆四纷五落。” |
sì fāng bā miàn四方八面 | 到处;各个方面。 | 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·怀岳禅师》:“忽遇四方八面来怎么生?”宋·杨万里《过百家渡四绝句》之二:“莫问早行奇绝处,四方八面野香来。” |
sān sān sì sì三三四四 | 犹言三三两两。 | 汉·王延寿《梦赋》:“尔乃三三四四,相随踉■(足旁)而历僻。” |
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诸四海而皆准 |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。同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。 | 《礼记 祭义》:“推而放诸东海而准,推而放诸西海而准,推而放诸南海而准,推而放诸北海而准。” |
sān fǎn sì fù三反四覆 | 反复无常。 | 清·蒋士铨《空谷香·杀舱》:“阿呀!这厮三反四覆,可恼,可恼。” |
tuī sān zǔ sì推三阻四 | 找各种借口推托、阻挠。 | 元 无名氏《鸳鸯被》第一折:“非是我推三、推三阻四;这事情应难、应难造次。” |
zòng héng sì hǎi纵横四海 | 纵横:奔驰无阻。在天下任意往来,没有阻挡。比喻无敌于世。 | 《三国志通俗演义·青梅煮酒论英雄》:“得志则纵横四海。” |
sì huāng bā jí四荒八极 | 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。 | 唐·白居易《八骏图》诗:“四荒八极蹋欲遍,三十二蹄无歇时。” |
sì zhì bā dào四至八道 | 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。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。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95回:“安营既毕,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。” |
sì tíng bā dāng四停八当 | 见“四亭八当”。 | 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11卷:“须要熟看熟思,久久之间,自然见个道理,四停八当。” |
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 wú cóng shuō qǐ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| 二十四史:清乾隆时刻《史记》等24部史书。比喻情况复杂,头绪繁多,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。 | 张恨水《啼笑姻缘》续集第八回:“她这两句话,问得沈国英很感到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。” |
sì tōng bā dá四通八达 | 通、达:畅通无阻。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。形容交通便利。 | 《子华子 晏子问党》:“其涂之所出,四通而八达,游士之所凑也。” |
sì miàn bā fāng四面八方 | 八方:指四方四隅;即东、南、西、北四方;东南、东北、西南、西北四隅;泛指周围。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。 |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》:“如孔子教人,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,未尝说出大头脑处,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,也自见得个大头脑。” |
sì qú bā jiē四衢八街 | 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。 | |
tiáo sān wō sì调三窝四 | 搬弄是非,挑拔离间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1回:“少不得意,不是背地里嚼舌根,就是调三窝四的。” |
bù sān bù sì不三不四 | 不像这也不像那。即不像样子;不伦不类。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。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五卷:“可见元宵之夜,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,不一而足。” |
sì dà jiē kōng四大皆空 | 佛教用语;指宇宙间一切(包括人本身)都是空虚的(这是一种消极思想)。古代印度认为地、水、火、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;称为“四大”。佛教则称坚、湿、暖、动的性能为“四大”;并认为人身亦由此“四大”构成。因此;“四大”有时也代称人身。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;无牵无挂。 | 明 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:“一心无挂,四大皆空。” |
láng yān sì qǐ狼烟四起 | 狼烟: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;即烽火。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。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;到处是战火。 | 明 沈采《千金记 宵征》:“如今狼烟四起,虎斗龙争,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。” |
jiē sān lián sì接三连四 | 接连不断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9回:“我又没逃了,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。” |
chá sān fǎng sì察三访四 | 察:考查;访:探查。指爱打听调查别人的事情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2回:“饶这样,天天还是察三访四。自己再不看破些,且养身子。” |
sì fāng fú còu四方辐辏 | 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。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。 | 《汉书 孙叔通传》:“人人奉职,四方辐辏。” |
sān lǎo sì shǎo三老四少 | ①老少众人。②方言。称参加青帮的人。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。 | |
fàng zhū sì yí放诸四夷 | 放:放逐;四夷:古代对华夏族以外民族的蔑称。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。 | 鲁迅《对于批评家的希望》:“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,例如……出洋留学和‘放诸四夷’的区别,笋和竹的区别。” |
bì yǒu sì zhǒu臂有四肘 | 比喻不凡的相貌。 | 《幼学琼林 卷二 身体类》:“耳有三漏,大禹之奇形,臂有四肘,成汤之异体。” |
dǎo sān diān sì倒三颠四 |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,精神恍惚。 | 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八十六回:“你信我奶奶倒三颠四的,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场,瞒上不瞒下,你老人家拿出箱子来,拣上色的与他两套。” |
sān cháng sì duǎn三长四短 | ①同“三长两短”。②犹闲话,坏话。 | 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13回:“若再有三长四短,叫为兄的回去,怎生见你令尊令堂之面?” |
qī sān mán sì欺三瞒四 | 一再欺骗隐瞒。 |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七:“一闻之时,心头火起,大骂尤辰无理,做这等欺三瞒四的媒人,说骗人家女儿。” |
zhāo sān mù sì朝三暮四 | 原比喻使用诈术;进行欺骗。后比喻经常变卦;反复无常。 | 庄周《庄子 齐物论》:“狙公赋芧,曰:‘朝三而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: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” |
sì yīn jiǔ qī四姻九戚 | 比喻亲戚极多。 | |
hào qì sì sāi浩气四塞 | 浩气:浩然正气;塞:充满。正气充满四面八方。 | 孙中山《<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:“浩气四塞。” |
sì shí qì bèi四时气备 | 四时:春、夏、秋、冬。四时之气具备。比喻人的气度弘远。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谢太傅绝重褚公,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。” |
zhāo sì mù sān朝四暮三 | 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。后比喻经常变卦,反复无常。 | 梁启超《余之币制金融政策》:“其后有以调停之说进者,吾见其朝四暮三,无关宏旨。” |
sì hǎi chéng píng四海承平 | 国家持久太平。 |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29回:“当今四海承平,万方朝贡,有什么紧急事情,这等大惊小怪?” |
mù kōng sì hǎi目空四海 | 四海:指全国各地。眼看四海之内皆空。比喻目中无人、狂妄或自负之甚。 | 宋·陈亮《题喻季直文编》:“何茂恭目空四海,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。” |
yǔ sì yán sān语四言三 | 指信口乱说闲话。 | 《群音类选 〈分钗记 计诱皮氏〉》:“为何的语四言三,平白地将人讥诮。” |
fàng zhū sì yì放诸四裔 | 放:放逐;四裔:四方边远之地。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。 | 鲁迅《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》:“那也可以临末声明:‘君子不为己甚,窃以为放诸四裔可矣’的。” |
dī sān xià sì低三下四 | 指地位、工作等很卑下;低人一等。也指神态恭顺卑屈。 | 清 孔尚任《桃花扇 听稗》:“你嫌这里乱鬼当家别处寻主,只怕到那里低三下四还干旧营生。” |
sān qīn sì juàn三亲四眷 | 见“三亲六眷”。 |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31卷:“次日真个到三亲四眷家去了一巡。” |
míng yáng sì hǎi名扬四海 | 四海:指全国各地。名声传遍全国。形容名声很大。 | 元·关汉卿《五侯宴》第四折:“雄纠纠名扬四海,喜孜孜笑满腮。” |
sì tōng wǔ dá四通五达 | 四通八达。形容交通畅达无阻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夫陈留,天下之冲,四通五达之郊地。” |
sì shān wǔ yuè四山五岳 | 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3回:“引一千余军马,尽是七长八短汉,四山五岳人。” |
jí mù sì wàng极目四望 | 极:尽;极目:用尽目力远望。指尽眼力所及眺望四方。 | 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:“人在室中,极目四望,则见城堡。” |
zhāng sān lǚ sì张三吕四 | 泛指某人或某些人。 | 宋·何承裕《戏为举子对句》诗:“晓来狗吠张三妇,日暮猿啼吕四妻。” |
bā wàn sì qiān八万四千 |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,后用以形容极多。 | 《法华经 宝塔品》:“若持八万四千法藏,十二部经,为人演说。” |
sì zhī bǎi tǐ四肢百体 | 见“四肢百骸”。 | 老舍《赵子曰》:“赵子曰四肢百体一齐往外涨,差一些没把大袄,幸亏是新买的,撑开了绽。” |
bàn sān bù sì半三不四 | 指心神不定,无精打采。 | 《西湖二集 李凤娘酷妒遭天谴》:“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,就在我身边,也是半三不四。” |
sì mǎ cuán tí四马攒蹄 | 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。 | 元 关汉卿《调风月》第二折:“则道是孤鸿伴影,几时吃四马攒蹄。” |
fēng huǒ sì qǐ烽火四起 | 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。形容边防不安宁,四处有敌人进犯。 | |
qún shān sì yìng群山四应 | 应:应和。四面群山纷纷响应。比喻一声号召,人们群起响应。 | 朱自清《论标语口号》:“为的是‘发聋振聩’,是‘群山四应’,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。” |
sì shí zhī qì四时之气 | 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,后以“备四时之气”喻指人的气度弘远。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谢太傅绝重褚公,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