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胆的成语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kāi xīn jiàn dǎn开心见胆 | 见“开心见诚”。 | 沙汀《困兽记》:“由于眼前田畴对于孟瑜表示出来的爱情,尤其是他那种开心见胆的热忱。” |
yǒu dǎn yǒu shí有胆有识 | 既有胆量又有见识。 | 清 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四十回:“金羽妹子,绝世聪明,有胆有识,今年也是七岁,可怜有才无命。” |
ǒu xīn tǔ dǎn呕心吐胆 | 呕:吐。形容费尽心血,历尽艰辛。 |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隐秀》:“呕心吐胆,不足语穷;锻发炼年,奚能喻苦?” |
gān dǎn qín yuè肝胆秦越 | 肝胆:比喻亲近;秦越:秦国与越国,比喻对立或疏远。比喻虽近犹远,虽亲犹疏。 | 梁启超《意大利建国三杰传》第26节:“我数百年来荡析离居、肝胆秦越之父子兄弟,今乃得以代议士之名誉,集兹一堂。” |
shén sàng dǎn luò神丧胆落 | 形容心神极为惊恐不安。 | 清·谭嗣同《思纬氤氲台短书——报贝元徽》:“向之主战者,乃始目瞪舌挢,神丧胆落,不敢出一语。” |
sè dǎn rú tiān色胆如天 | 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四十五回:“那和尚一头接茶,两只眼涎瞪瞪的只顾看那妇人身上,这妇人也嘻嘻的笑着看这和尚。人道色胆如天,却不防石秀在布廉里张见。” |
gān dǎn yù suì肝胆欲碎 | 欲:将要。肝和胆将要破碎了。形容极度悲痛或非常生气。 | |
gān dǎn tú dì肝胆涂地 | 见“肝脑涂地”。 | 汉·刘向《说苑·善说》:“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,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?” |
qīng gān lì dǎn倾肝沥胆 | 形容对人极其忠诚。 | 宋·梅尧臣《闻密赐》:“倾肝沥胆谢不敏,岂可便恃张良才。” |
dǎn xiǎo rú shǔ胆小如鼠 | 胆子小得像老鼠一般。形容人胆小怕事。 | 北齐 魏收《魏书 汝阴王天赐传》:“言同百舌,胆若鼷鼠。” |
hún fēi dǎn sàng魂飞胆丧 | 同“魂飞魄散”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14回:“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,遥望水陆路上,旌旗蔽日,船马相连,吓得魂消胆丧。” |
dǎn rú dǒu dà胆如斗大 | 胆:胆量;斗:旧时的一种量器,容量为十升。胆子像斗一样大。形容胆量极大。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姜维传》:“维妻子皆伏诛。”裴松之注引《世语》:“维死时见剖,胆如斗大。” |
má què suī xiǎo,gān dǎn jù quán麻雀虽小,肝胆俱全 |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,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。 | 毛泽东《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》:“不要把所有的麻雀统统捉来解剖,然后才证明‘麻雀虽小,肝胆俱全’。” |
xīn hán dǎn suì心寒胆碎 | 寒:战栗。形容十分惊恐。 | 《永乐大典戏文·无名氏<小孙屠开封府公断>》:“心寒胆碎,悔之作不是。” |
suì xīn liè dǎn碎心裂胆 | 形容异常恐惧。 | 《四游记·萧后吕客谈兵》:“仗臣平生所学,排上南天七十二阵,宋之君臣,必茫然莫知,将碎心裂胆,无计所出矣。” |
xīn jīng dǎn hán心惊胆寒 | 同“心惊胆战”。 | 明·李日华《南西厢记·飞虎授首》:“心惊胆寒,浑身上淋漓雨汗。” |
wén míng sàng dǎn闻名丧胆 | 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。形容威名很大,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。 | 清·姜振名《永庆升平前传》第八回:“遂在陕西地面三载,绿林贼人闻名丧胆,江湖盗寇望影皆惊。” |
yǐn dǎn cháng xuè饮胆尝血 | 谓刻苦自励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苦心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也尝胆也。” |
tǔ gān lù dǎn吐肝露胆 | 喻赤诚相待,说出心里话。 | 明·李贽《复京中友朋》:“我既真切向道,彼决无有厌恶之理……决无不吐肝露胆与我共证明之意。” |
gān dǎn xiāng jiàn肝胆相见 | 肝胆:比喻真诚的心。比喻对人忠诚,以真心相待。 | 陆士谔《续孽海花》第34回:“大丈夫肝胆相见,脑袋也可以奉送。” |
kū gān lì dǎn刳肝沥胆 | 犹言披肝沥胆。喻竭诚相见。 | 宋·司马光《辞修起居注第五状》:“烦读圣听至于四五,刳肝沥胆,盈卷溢幅。” |
míng mù zhāng dǎn明目张胆 | 张胆:放大胆量。原来形容有胆有识;敢作敢为。现在形容干坏事毫无顾忌;公开放肆。 | 《晋书 王敦传》:“今日之事,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,宁忠臣而死,不无赖而生矣。” |
jīng xīn liè dǎn惊心裂胆 | 见“惊心破胆”。 | 茅盾《子夜》:“他来上海也已经有两三天了,然而在前线炮火中的惊心裂胆,以及误陷入敌阵被俘那时候的犹疑委屈,还不曾完全从他脑膜上褪去。” |
zéi rén dǎn xū贼人胆虚 | 比喻做了坏事的人心里总是不踏实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1回:“这本是鸳鸯戏语,叫他出来,谁知他贼人胆虚,只当鸳鸯已看见他的首尾了。” |
lì dǎn huī gān沥胆隳肝 | 沥胆披肝。 | 唐·罗隐《冬暮寄裴郎中》诗:“仙郎旧有黄金约,沥胆隳肝更祷祈。” |
dà dǎn bāo shēn大胆包身 | 谓胆量极大。 | 元·无名氏《隔江斗智》第四折:“关云长雄略盖世,赵子龙大胆包身。” |
zuò xīn cháng dǎn坐薪尝胆 | 指刻苦自励,奋发图强。 | 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越王勾路反国,乃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也。” |
tǔ dǎn qīng xīn吐胆倾心 | 比喻痛快地说出了心里话。 | 《京本通俗小说 冯玉梅团圆》:“承信方敢吐胆倾心,告诉道:‘小将建州人,实姓范。’” |
yī shēn shì dǎn一身是胆 | 形容胆量大,无所畏惧。 | 晋 陈寿《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》:“以云为翊军将军”裴松之注引《赵云别传》:“先主明旦自来,至云营围视昨战处,曰:‘子龙一身都是胆也!’” |
fèng máo jī dǎn凤毛鸡胆 | 凤的羽毛,鸡的胆子。比喻外表英武而实际怯弱。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二回:“羊质虎皮功不就,凤毛鸡胆事难成。” |
pī gān lù dǎn披肝露胆 | 见“披露肝胆”。 | 《晋书·杜弢传》:“吾得披肝露胆,没身何恨!” |
jiàn dǎn qín xīn剑胆琴心 | 比喻既有情致,又有胆识(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)。 | 元 吴莱《岁晚恍然有怀》诗:“小榻琴心展,长缨剑胆舒。” |
xīn dǎn jù suì心胆俱碎 | 见“心胆俱裂”。 |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82回:“于途中连得告急之报,军士已知家国被袭,心胆俱碎,又且远行疲敝,皆无斗志。” |
dǎn dà bāo tiān胆大包天 | 形容胆量极大(多指做坏事)。现多含贬义。 | 唐 刘叉《自问》:“自问彭城子何人授汝颠,酒肠宽似海,诗胆大于天。” |
gǒu dǎn bāo tiān狗胆包天 | 斥责别人胆子太大,敢于胡作非为。 | 《解放日报》1981年5月12日:“你真是狗胆包天,竟敢捉弄起我们来了!” |
nù cóng xīn qǐ,è xiàng dǎn shēng怒从心起,恶向胆生 | 恶:凶暴。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。也泛指恼怒到极点。 |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14回:“不觉怒从心起,恶向胆生,顾不得什么,一口气赶到客厅。” |
dà dǎn hǎi kǒu大胆海口 | 胆:胆量;海口:说大话。大着胆子夸海口。 |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89回:“况孤在此城,今已五代,不是大胆海口,孤也颇有个贤名在外。” |
nù cóng xīn tóu qǐ,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怒从心上起,恶向胆边生 | 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。也泛指恼怒到极点。 | 《五代史平话》:“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,才听得后,怒从心上起,恶向胆边生。” |
dǎn dà wàng wéi胆大妄为 | 妄:胡乱。无所顾忌地胡作非为。 |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说他擅卖矿产,胆大妄为,请旨拿交刑部治罪。” |
xīn jīng dǎn liè心惊胆裂 | 同“心惊胆战”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七十九回:“先锋将魄散魂飞,合后兵心惊胆裂。” |
dǎn xiǎo rú xī胆小如鼷 | 见“胆小如鼠”。 | 《魏书·汝阴王天赐传》:“言同百舌,胆若鼷鼠。” |
xīn jīng dǎn shè心惊胆慑 | 慑:恐惧。指人内心惊惧害怕。 | 《敦煌变文集·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》:“怀中履孝,道广德新,合力义亏,仁者心惊胆慑。” |
zhěn gē cháng dǎn枕戈尝胆 | 头枕兵器,口尝苦胆。形容刻苦自励,发愤图强,或报仇雪耻心切。 | 南朝·梁·沈初明《劝进梁元帝第三表》:“陛下英略纬天,沉明内断,横剑泣血,枕戈尝胆。” |
zhào rén gān dǎn照人肝胆 | 比喻以赤诚相见。 | 姜可生《送影禅北行》诗:“照人肝胆秦时月,百战风霜劫后旗。” |
gān dǎn xiāng xiàng肝胆相向 | 肝胆:比喻真诚的心。比喻对人忠诚,以真心相待。 |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37回:“豪杰遇豪杰,自然话得投机,顷刻间肝胆相向。” |
pōu xī gān dǎn剖析肝胆 | 犹剖心析肝。形容掬诚相示。 | 宋·司马光《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弟第三状》:“臣不胜愤懑,敢复剖析肝胆,陈布以闻,虽抵罪万死,亦无怨悔。” |
sàng hún xiāo hún丧胆销魂 | 丧、销:失去。形容惊恐到极点。 | 元·无名氏《冯玉兰》第四折:“暗自凝睛,不由我不丧胆销魂忽地惊。” |
xīn hán dǎn zhàn心寒胆战 | 形容十分惊恐。 | 宋·罗烨《醉翁谈录·小说开辟》:“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;论闺怨,遣佳人绿惨红愁。” |
dǎn dà xīn xióng胆大心雄 | 形容胆子大,有雄心,做事无所畏惧。 | 明 杜睿《初闻灯船鼓吹歌》:“船中百翁梁溪酒,胆大心雄选锋手。” |
xīn dǎn jù liè心胆俱裂 | 吓破了心和胆。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。俱:都;裂:破开。 |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大37回:“窃念备汉朝苗裔,滥叼名爵,伏睹朝廷陵替,纲纪崩摧,群雄乱国,恶党欺君,备心胆俱裂。” |
kōu xīn wā dǎn抠心挖胆 | 抠:挖。把心胆都挖出来。形容待人诚心诚意。 |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四回:“罪过!罪过!照这种抠心挖胆的待你,不想出在堂名中人。” |
xīn hán dǎn luò心寒胆落 | 同“心寒胆战”。 | 元·无名氏《抱妆盒》楔子:“每每怀藏袖中,携之出入,以此在朝官员,见俺无不心寒胆落。” |
zuò xīn xuán dǎn坐薪悬胆 | 坐卧在柴草上,悬胆尝其味。比喻刻苦自励,奋发图强。 | 《金史 术虎筠寿传》:“中都食尽,远弃庙社,陛下当坐薪悬胆之日,奈何以球鞠细物动摇民间。” |
dǎn pò xīn jīng胆破心惊 | 形容非常害怕。 | 明·郭勋《英烈传》第四回:“猛抬头,人人自胆破心惊!钟声半彻云霄,舞动起多少回鸾翔凤。” |
gān dǎn guò rén肝胆过人 | 胆量超过一般人。比喻有勇气,有血性。 | |
pò dǎn hán xīn破胆寒心 | 犹胆颤心惊。形容非常恐惧。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谷永传》 :“臣永所以破胆寒心,豫言之累年。” |
nù cóng xīn tóu qǐ,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怒从心头起,恶向胆边生 | 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。也泛指恼怒到极点。 | 《五代史平话》:“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,才听得后,怒从心上起,恶向胆边生。” |
dǎn xiǎo guǐ胆小鬼 | 胆量小的人。 | 毛泽东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:“若被这种梭镖队吓翻了,那真是胆小鬼!” |
zhì yù yuán ér xíng yù fāng,dǎn yù dà ér xīn yù xiǎo智欲圆而行欲方,胆欲大而心欲小 | 考虑问题要变通灵活,行为则须端方不苟;胆量要大,心思要缜密。 | 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:“凡人之论,心欲小而志欲大,智欲圆而行欲方,能欲多而事欲鲜。” |
dǎn hán fā shù胆寒发竖 | 形容恐怖之极。 | 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·好及第恶登科》:“李少卿又曰操空弮,冒白刃,闻者靡不胆寒发竖,永为子孙之戒。” |
shī hún sàng dǎn失魂丧胆 | 形容极度恐慌。 | 巴金《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》:“他那四方脸、紫红脸膛、宽肩膀、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、贯长虹的英雄气概,使得那一群脱离了大队的英国皇家军失魂丧胆。” |
dǎn pò xīn hán胆破心寒 | 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。 | 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一卷:“胆破心寒,比敌人慑服之状;风声鹤唳,惊士卒败北之魂。” |
huī gān lì dǎn隳肝沥胆 | 隳:毁坏;沥:液体往下滴。比喻待人忠心耿耿,赤诚无比。 | 唐·元稹《上裴度相公书》:“宰物者虽朝许之以纶诰,暮许之以专席,厚则厚矣,遽责有隳肝沥胆同厮养之用力,亦难哉!” |
hún fēi dǎn liè魂飞胆裂 | 同“魂飞魄散”。 | 向春《煤城怒火》第二十章:“小岛左堵右挡支持不住,看到刘铁冲在前边直取他来,吓的他魂飞胆裂,关山一群保护着小岛狂跑猛窜!” |
yì dǎn zhōng gān义胆忠肝 | 指为人正直忠贞。 | 《水浒传》第七二回:“义胆包天,忠肝盖地,四海无人识。” |
dǎn zhàn xīn hán胆战心寒 | 战:发抖。形容害怕之极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12回:“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,众人都胆战心寒,不敢出战。” |
dǎn liè hún fēi胆裂魂飞 | 裂:破裂。魂:魂灵、神志。胆也破了,魂也飞了。形容极度害怕、恐慌。 | 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一回:“秦凤一闻此言,胆裂魂飞,忙忙奏知李娘娘。” |
xī gān tǔ dǎn析肝吐胆 | 见“析肝刿胆”。 | 明·高以俭《〈太师张文公集〉跋》:“受顾命,辅冲圣,秉国十年,乃举其生平,析肝吐胆献之天子。” |
tí xīn diào dǎn提心吊胆 | 吊:悬着;不塌实。心和胆好像悬起来;不塌实。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。 | 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17回:“众僧闻得此言,一个个提心吊胆,告天许愿。” |
qīng xīn lù dǎn倾心露胆 | 倾心:竭尽忠诚。形容待人竭尽诚心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82回:“次日又排筵宴,各各倾心露胆,讲说平生之怀。” |
tóng xīn hé dǎn同心合胆 | 见“同心共胆”。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十八回:“若丞相肯放回去,就当招安本部人马,同心合胆,方可归顺。’” |
zhōng xīn chì dǎn忠心赤胆 | 形容十分忠诚。 | 清 李渔《比目鱼》:“我闻得慕容兵道是个忠心赤胆的人,未必就肯投降。” |
fàng xīn tuō dǎn放心托胆 | 形容毫无顾虑。 | 《何典》第七回:“赶茶娘只道师姑为女子所做,既然修行念佛,自当谨守清规;故放心托胆,打发女儿去。” |
dǎn dà pō tiān胆大泼天 | 同“胆大包天”。 | 清·王士禛《居易续谈》:“光天化日之下,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,目无三尺。” |
chì dǎn zhōng gān赤胆忠肝 | 赤:赤诚,真诚;忠:忠诚。形容十分忠诚。 | 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95回:“我这一个丹心碧血扶周主,那一个赤胆忠肝助纣王。” |
lì dǎn zhuó gān沥胆濯肝 | 沥胆披肝。 | 明·唐寅《与文征明书》:“沥胆濯肝,明何尝负朋友,幽何尝畏鬼神!” |
huī dǎn chōu cháng隳胆抽肠 | 犹言披肝沥胆。表示真心诚意。 | 南朝·梁·刘孝标《广绝交论》:“鸡人始唱,鹤盖成阴,高门旦开,流水接轸,皆愿摩顶至踵,隳胆抽肠。” |
lù dǎn pī gān露胆披肝 | 披露肝胆。比喻待人坦诚之至。 | 唐·李远《蝉蜕赋》:“擘肌分理,有谢于昔时;露胆披肝,请从于今日。” |
cháng dǎn wò xīn尝胆卧薪 | 薪:柴草。睡觉睡在柴草上,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。形容人刻苦自励,发奋图强。 | 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越王勾路反国,乃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也。” |
shū gān lì dǎn摅肝沥胆 | 同“披肝沥胆”。 | 元·揭傒斯《与萧维斗书》:“窃为公计,莫若摅肝沥胆,激昂慷慨,极论天下之贤士,求当今政令之得失。” |
pōu gān lì dǎn剖肝沥胆 | 比喻开诚相待。 |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一回:“承变色而起曰:公乃汉朝皇叔,故剖肝沥胆以相告,公何诈也?” |
yì gāo rén dǎn dà艺高人胆大 | 技艺高超的人胆量也大。 | 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66回:“这正是艺高人胆大。蒋爷竟不慌不忙的答道:‘实是半路出家,何必施主追问呢?’” |
dú dǎn yīng xióng独胆英雄 | 指不畏强敌,英勇奋战,以少胜多的杰出人物。 | |
lù dǎn pī chéng露胆披诚 | 同“露胆披肝”。 | 《梁书·王僧孺传》:“露胆披诚,何能以酬屡顾。” |
sè lì dǎn bó色厉胆薄 | 色:神色。厉:严厉、凶猛。薄:脆弱。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。 |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一回:“袁绍色厉胆薄,好谋无断;干大事而惜身,见小利而忘命:非英雄也。” |
pī lì gān dǎn披沥肝胆 | 见“披肝沥胆”。 | 唐·权德舆《权载之文集·卢相公陈乞第五表》:“前后陈闻,披沥肝胆,期切之至。” |
xiá gān yì dǎn侠肝义胆 | 侠客的肝、义士的胆。形容见义勇为、锄强扶弱、打抱不平的心肠和行动。 | 《蒲柳人家 后记》:“一家听着,先是生气,担惊,继而又被赵录明的侠肝义胆和一片热心所感动了。” |
hún xiāo dǎn sàng魂消胆丧 | 同“魂飞魄散”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一百十四回:“[段恺]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,遥望水陆路上,旌旗蔽日,船马相连,吓得魂消胆丧。” |
zhěn gē yǐn dǎn枕戈饮胆 | 见“枕戈尝胆”。 | 唐·姚思廉《梁书·元帝纪》:“孤以不德,天降之灾,枕戈饮胆,扣心泣血。” |
pī gān lì dǎn披肝沥胆 | 披:披露;沥:滴下。露出肝脏;滴出胆汁。比喻真心对待;倾吐心里话。也形容十分忠诚。 | 唐 刘贲《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策》:“或有以系危之机,兆存亡之变者,臣清披肝沥胆,为陛下别白而重言之。” |
hún fēi dǎn luò魂飞胆落 | 同“魂飞魄散”。 | 清·吴趼人《痛史》第三回:“回顾元营,火光四起,愈觉得魂飞胆落。” |
sàng dǎn wáng hún丧胆亡魂 |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。 | 元 秦简夫《赵礼让肥》第二折:“但凡拿住的人呵,见了俺丧胆亡魂,今朝拿住这斯,面不改色。” |
sè dǎn mí tiān色胆迷天 | 色:女色。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。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17卷:“吴氏经过儿子几番道儿,也该晓得谨慎些,只是色胆迷天,又欺他年小,全不照顾。” |
xīn jīng dǎn suì心惊胆碎 | 碎:破裂。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。 | 明·郭勋《英烈传》第30回:“下令急回兵北走。众军心惊胆碎,兵溃争先。” |
shū gān lì dǎn输肝沥胆 | 见“输肝剖胆”。 | 宋·司马光《辞门下侍郎第二札子》:“臣得输肝沥胆,极竭以闻道,就鼎镬死且不朽,饮食寤寐不忘此志。” |
xīn jīng dǎn pà心惊胆怕 | 内心惊惧害怕。 | 元·狄君厚《介子推》第三折:“受了他五七日心惊胆怕,不似这两三程行得人力尽身乏。” |
dǎn xiǎo rú dòu胆小如豆 | 极言胆子小。 | 《黑籍冤魂》第六回:“可笑我们中国的官员,胆小如豆,莫说见着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惊得发慌,就是见了一个没辫子的光棍,手里提着一根赶狗棒,也要害怕起来。” |
jīng xīn dào dǎn惊心悼胆 | 悼:战栗。形容恐惧到极点。 | 清 章炳麟《新方言 释言》上卷:“今人言惧,犹曰惊心悼胆。” |
gān dǎn zhào rén肝胆照人 | 指以赤诚之心待人。 |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9回:“你又怎保得住你那东人父子一定也像你这等肝胆照人,一心向热的?” |
dǎn zhuàng qì cū胆壮气粗 | 见“胆粗气壮”。 | 袁静《不可战胜的力量》:“我们师长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,有他指挥我们打仗,我们心里特别踏实,胆壮气粗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