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成语词典山的成语
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山的成语
成语解释出处
qián shān yǐn shì潜山隐市潜:深藏。在山林中潜迹,在市井中隐身。唐·杜牧《送薛处士序》:“处士之名,何哉?潜山隐市,皆处士也。”
shān zhōng zǎi xiàng山中宰相南朝梁时陶弘景,隐居茅山,屡聘不出,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,人们称他为“山中宰相”。比喻隐居的高贤。《南史·陶弘景传》:“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,无不前以咨询。月中常有数信,时人谓为山中宰相。”
shān jié zǎo lì山节藻棁古代天子的庙饰。山节,刻成山形的斗拱;藻棁,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。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,越等僭礼。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明堂位》:“山节藻棁……天子之庙饰也。”
kào shān chī shān,kào shuǐ chī shuǐ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比喻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条件,就依靠什么条件生活。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卷:“自古道,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”
zé zhòng shān yuè责重山岳山岳:大山。责任之重如大山。形容责任重大。南朝·梁·任后《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》:“臣知不惬,物谁谓宜,但命轻鸿毛,责重山岳。”
shān yáo yě sù山肴野蔌肴:熟的鱼肉;簌:野菜。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。宋 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山肴野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”
chū shān quán shuǐ出山泉水出山:比喻出仕。旧指做了官的人,就不象未做官时那样清白了。唐·杜甫《佳人》诗:“在山泉水清,出山泉水浊。”
tóng shān xī bēng,luò zhōng dōng yìng铜山西崩,洛钟东应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。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铜山西崩,灵钟应应。”
bǎi èr shān hé百二山河百二:以二敌百。比喻山河险固之地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高祖本纪》:“秦,形胜之国,带河山之险,县隔千里,持戟百万,秦得百二马。”
qiān shuǐ wàn shān千水万山见“千山万水”。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尸解》:“我只道轻魂弱魄飞能去,又谁知千水万山途转修。”
rú shān yā luǎn如山压卵比喻以绝对优势对付劣势。《旧五代史·周书·世宗纪》:“刘崇乌合之众,苟遇王师,必如山压卵耳。”
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噬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。
zhěn shān bì jiāng枕山臂江谓依山傍水。宋·王应麟《玉海·地理·州镇》:“庆元据会稽之东,枕山臂江,负溟渤,控扶桑。”
xuě hǎi bīng shān雪海冰山形容冰雪漫天盖地,天气极其寒冷。
dēng shān bù lǐng登山踄岭踄:同“步”,蹈,走。形容长途跋涉,路途辛苦。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68回:“我那顽徒,俱是山野庸才,只会挑包背马,转涧寻波,带领贫僧登山踄岭。”
zhǔ hù xī shān拄笏西山见“拄笏看山”。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简傲》:“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,桓谓王曰:‘卿在府久,比当相料理。’初不答,直高视,以手版拄颊云:‘西山朝来,致有爽气。’”
tóng shān zhuó zhuó童山濯濯没有树木,光秃秃的山。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人见其濯濯也,以为未尝有材焉,此其山之性也。”
zhòng yú tài shān重于泰山像泰山一样重。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。泰山:我国名山;五岳之首。西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
shuǐ yuǎn shān cháng水远山长①同“水远山遥”。②谓山河辽阔。宋·辛弃疾《临江仙》:“忆得旧时携手处,如今水远山长。”
hǎi shì shān méng海誓山盟指着山、海发誓;订立盟约。表示要象高山大海一样永恒不变。多指男女相爱相许时的誓约。誓:誓言;盟:盟约。也作“山盟海誓”。宋 辛弃疾《南乡子 赠妓》词:“别泪没些些,海誓山盟总是赊。”
shuǐ sòng shān yíng水送山迎欣赏风景,寄情山水。指旅途遥远。唐·吴兢《富春》诗:“水送山迎入富春,一川如画晚晴新。”
shān tuí mù huài山颓木坏册:泰山;颓:倒塌;木:梁木。泰山倒塌,梁木折断。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泰山其颓乎?梁木其坏乎?哲人其萎乎?”
jiāng shān yì gǎi,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,秉性难移人的秉性是极难转变的。即言人性难以改变。《元曲选·无名氏〈谢金吾〉三》:“可不的山河易改;本姓(性)难移。”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·徐老仆义愤成家》:“常言道得好;江山易改;禀性难移”。《鲁迅书信集·九0六·致赵家璧》:“但‘江山好改;本性难移’;无论怎么小心;总不免发一点‘不妥’的议论。”
sǒng bó chéng shān耸膊成山肩膀耸起成了一个“山”字。形容人耸肩缩颈的相貌。也形容人体瘦削的样子。宋 陆游《衰疾》:“捉襟见肘贫无敌,耸膊成山瘦可知。”
xiān shān qióng gé仙山琼阁仙山:指蓬莱、方丈、瀛洲三神山;琼阁:精美的楼阁。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。现在也比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境。唐 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忽闻海上有仙山,山在虚无缥缈间。楼阁玲珑五云起,其中绰约多仙子。”
kāi shān zǔ shī开山祖师原为佛教用语;指最初创建寺院的和尚。宋 刘克庄《诗话前集》:“欧公诗如昌黎,不当以诗论,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。”
nán shān tiě àn南山铁案指已经判定、不可改变的案件。典出《新唐书 李元纮传》:“元纮早修谨,仕为雍州司户参军。时太平公主势震天下,百司顺望风指,尝与民竞碾硙,元纮还之民。长史窦怀贞大惊,趣改之,元纮大署判后曰:‘南山可移,判不可摇也。’”
nán shān kě yí,pàn bù kě yáo南山可移,判不可摇南山:终南山;判:裁决;摇:动摇。终南山可以移动,但已定下的案子决不能更改。《旧唐书·李元纮传》:“南山可移,判不可摇也。”
dāo shān jiàn shù刀山剑树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。形容极残酷的刑罚。《阿含经 九众生居品》:“设罪多者当入地狱,刀山剑树,火车炉炭,吞饮融铜。”
gé háng rú gé shān隔行如隔山指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。赵树理《李家庄的变迁》:“参谋长虽然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,可是隔行如隔山,和土匪们联络便不如小喜。”
shèng shān cán shuǐ剩山残水残破的山河。多形容亡国后的或经过变乱后的土地景物。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。清·孙雨林《皖江血·定计》:“收回那十八省剩山残水,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。”
bǎi èr guān shān百二关山百二:以二敌百。指边防稳固的国家。唐·温庭筠《老君庙》:“百二关山扶玉座,五千文字闭瑶缄。”
kāi shān lǎo zǔ开山老祖佛教语,指最初建立寺庙的人,即始祖。比喻学派的创始人。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 从帮忙到扯淡》:“屈原是‘楚辞’的开山老祖,而他的《离骚》,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。”
féng shān kāi lù,yù shuǐ dié qiáo逢山开路,遇水叠桥逢:遭逢,遇见。遇到山则打通道路,遇见水则架起桥梁。比喻不畏艰险,打通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0回:“军旅逢山开路,遇水叠桥,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!”
guàn ěr shān qī盥耳山栖盥耳:洗耳朵。比喻隐居不仕。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崔骃传》:“故土或掩目而渊潜,或盥耳而山栖。”
dēng shān shè shuǐ登山涉水爬山过水。比喻历尽艰难。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二回:“[宋江兄弟]两个商量了,径望沧州路上来。途中免不得登山涉水,过府冲州。”
cuī shān jiǎo hǎi摧山搅海摧:毁坏;搅:搅动。能摧毁高山搅动大海。形容威力和声势很大。明·无名氏《齐天大圣》第二折:“到来日战鼓连天,喊声振地,猛烈神摧山搅海,连珠炮有似轰雷。”
bī shàng liáng shān逼上梁山梁山:又称梁山泊;在今山东省东平湖西;梁山县南;附近地区为古梁山泊;北宋以后;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。《水浒传》里有宋江、林冲等人为官府所迫;上梁山造反的情节。后用来比喻被迫做某种事。毛泽东《做革命的促进派》:“而且要有一种相当的压力,就是公开号召,开许多会,将起军来,‘逼上梁山’。”
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,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高让:推辞,拒绝。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清·张岱《岱志》: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高。未到泰山者,泰山壁立千丈,不藉寸土,栉沐甚净。”
dǎo shān qīng hǎi倒山倾海形容声势很大,力量无比。《后汉书·董卓传》:“及残寇乘之,倒山倾海,昆冈之火,自兹而焚,《版荡》之篇,于焉而极。”
tài shān liáng mù泰山梁木象泰山崩塌,梁木毁坏一样。比喻伟人死亡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孔子蚤作,负手曳杖,消摇于门,歌曰:‘泰山其颓乎!染木其坏乎!哲人其萎乎!’”
fàng hǔ guī shān放虎归山归:返回。把老虎放回山林。比喻把敌人放走;留下后患。也作“纵虎归山”。晋 司马彪《零陵先贤传》:“璋遣法正迎刘备,巴谏曰:‘备,雄人也,入必为害,不可内也。’既入,巴复谏曰:‘若使备讨张鲁,是放虎于山林也。’璋不听。”
wū shān yún yǔ巫山云雨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。后称男女欢合。战国楚·宋玉《高唐赋序》:“妾在巫山之阳,高丘之阻。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,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。”
qiàn shān yīn gǔ堑山堙谷指挖山填谷。亦作“堙谷堑山”。《史记 秦始皇本记》:“三十五年,除道,道九原,抵云阳,,直通之。”
lú shān miàn mù庐山面目庐山:山名,在江西省九江市南。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。清 段雪亭《<聊斋志异>遗稿例言》:“苟非自作聪明,即欲省其铅槧,致令庐山面目,渐失其真。”
shān qióng shuǐ jué山穷水绝见“山穷水尽”。宋·陆游《冬夜吟》:“饥鸿病鹤自天寐,山穷水绝谁为邻。”
zhòng xǔ piāo shān众喣飘山众人吹气,可以移山。比喻人多力量大。同“众喣漂山”。《后汉书 第五伦传》:“众喣飘山,聚蚊成雷,盖骄佚所从生也。”
yī shān bàng shuǐ依山傍水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。宋·叶適《安集两淮申省状》:“奔迸渡江求活者几二十万家,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几二十万家。”
měng hǔ shēn shān猛虎深山喻勇武而势盛。语出汉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猛虎在深山,百兽震恐。”语出汉·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猛虎在深山,百兽震恐。”
shān zhòng shuǐ fù山重水复谓山峦重迭,水流盘曲。宋·陆游《游山西村》诗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”
kuà shān yā hǎi跨山压海跨过高山,接近大海。喻势力扩展。南唐·刘崇远《金华子杂编》下卷:“党与既成,则连衡同恶,跨山压海。”
kāi mén jiàn shān开门见山打开门就看见山。喻指说话作文;一开始就入正题;不绕弯子。宋 严羽《沧浪诗话 诗评》:“太白发句,谓之开门见山。”
chóng shān jùn lǐng崇山峻岭崇:高;峻:山高而陡。高大陡险的山岭。也作“高山峻岭”。晋 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”
míng shān shì yè名山事业指著作。王西彦《乡下朋友》:“庄道耕就一直躲在文化中心大城市,专心于名山事业。”
huāng shān yě lǐng荒山野岭指荒凉无人烟的山野。清·贪梦道人《彭公案》第80回:“往前一看,都是荒山野岭,不见有人行路,连一株树木也没有。”
shān gā lá ér山旮旯儿偏僻的山区。
shān zhēn hǎi wèi山珍海味山珍:山里产的珍异食品;海味:海里的美味食品。指山里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。现泛指各种美味佳肴。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9回:“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,也吃腻了。”
zuò hào shān kōng坐耗山空指只消费不生产,堆积如山的财富也要耗尽。《塞上行·行纪·百灵庙战后行》:“家庭方面,自他调入蒙古之后,又无他人可以生产,坐耗山空,望他多多设法,以济家用。”
màn shān sāi yě漫山塞野同“漫山遍野”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1回:“操大怒曰:‘诸葛村夫,安敢如此!’催动三军,漫山塞野,尽至新野下寨。”
jiāng shān zhī hèn江山之恨江山:山川,山河,疆土。痛恨祖国河山沦亡敌手。唐·陈熙晋《骆侍御传》:“万里烟波,举目有江山之恨。”
shān yáo hǎi cuò山肴海错犹言山珍海味。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55回:“当下山肴海错,不记其数。”
hǎi fèi shān yáo海沸山摇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。同“海沸山裂”。明 无名氏《那吒三变》第三折:“小圣啸起大风,刮的来天昏地暗,海沸山摇。”
shēn shān mì lín深山密林见“深山穷林”。鲁迅《彷徨·伤逝》:“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,战壕中的兵士,摩托车中的贵人,洋场上的投机家,深山密林中的豪杰。”
cán shān shèng shuǐ残山剩水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。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。宋 范成大《万景楼》诗:“残山剩水不知数,一一当楼供胜绝。”
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澨山隅和海边。泛指荒远的地方。清·王晫《今世说·德行》:“宦辙所至,山陬海澨,有以读书能为文者,必枉车骑过之。”
shān lín yǐn yì山林隐逸隐居山林的士人。即隐士。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馀韵》:“听他说话,像几个山林隐逸。”
sān shān wǔ yuè三山五岳泛指名山;也指各地。清 曹寅《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》:“三山五岳渺何许?云烟汗漫空竛竮。”
shān zhì yuān zī山峙渊渟山立水聚。比喻端庄凝重的风度。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审举》:“逸伦之士,非礼不动,山峙渊渟,知之者希,驰逐之徒,蔽而毁之。”
chē dào shān qián bì yǒu lù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喻到时候总有办法可想。高玉宝《高玉宝》第四章:“高大哥,‘车到山前必有路’,‘老天爷不会饿死睡家鸟’的。”
yī yè mí shān一叶迷山意谓一叶蔽目,不见泰山。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十五回:“世上这般双瞳如豆、一叶迷山的,以至糊涂下人,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!”
shēn shān dà zé深山大泽泽:湖泊。深邃的山野和广阔的湖泽。引申为穷乡僻壤。比喻诗文境界深远恢弘。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僖公23年》:“深山大泽,实生龙蛇。”
nán shān yǒu niǎo,běi shān zhāng luó南山有鸟,北山张罗鸟儿在南山,却到北山去张网捕捉。比喻方法不对,无法达到目的。
dēng shān yú lǐng登山逾岭形容长途跋涉,旅途艰辛。明·郭勋《英烈传》第42回:“且说陈友定从厕中跳墙而逃,恐大路上或有军马追赶,也向东南角上登山逾岭,径寻鹤鸣山一路行走。”
zuò chī shān kōng坐吃山空只消费不生产;财物堆积如山也会耗尽。元 秦简夫《东堂老》:“自从俺父亲亡过十年光景,只在家里死丕丕的闲坐。那钱物则有出去,无进来的。便好道坐吃山空,立吃地陷。”
shān méi shuǐ yǎn山眉水眼形容女子眉目清秀水灵。亦作“水眼山眉”。
dú zuò qióng shān,yǐn hǔ zì wèi独坐穷山,引虎自卫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。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,反而招来祸患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63回:“此所谓独坐穷山,引虎自卫者也。”
zhòng ruò qiū shān重若丘山丘:通“巨”,大;丘山:大山。重得像大山。比喻极其严重。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是以国权轻于鸿毛,而积祸重若丘山。”
wàn shuǐ qiān shān万水千山万道河,千重山。形容路途艰难遥远。宋 宋徽宗《燕山亭 见杏花作》词:“天遥地远,万水千山,知他故宫何处?”
niú shān zhī bēi牛山之悲在牛山上发出的悲叹。讥讽因非份之想而引起的悲哀
shān shàng wú lǎo hǔ,hóu zǐ chēng dà wáng山上无老虎,猴子称大王俗语,比喻没有能人,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。《晚清文学丛钞 冷眼观》第十四回:“靠著老子做过上海道,在城里面山上无老虎,猴子称大王弄惯了的脾气,陪著朋友来吃台把酒,就像是连四块下脚钱都是冤枉花的。”
mǎ rù huá shān马入华山《书·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。”后因以“马入华山”表示天下太平,不再打仗。《书·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。”
bù shí tài shān不识泰山不认识泰山。比喻见闻太窄,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师父如此高强,必是个教头。小儿有眼不识泰山。”
bá shù hàn shān拔树撼山拔起大树,摇动高山。形容声势极大。明·无名氏《哪吒三变》第四折:“唤雨的注雨如倾,呼风的狂风乱吼,天摧地塌,拔树撼山。”
shān qī gǔ yǐn山栖谷隐在山中栖身,到谷中喝水。形容隐居生活。《魏书·肃宗纪》:“其怀道丘园,昧迹板筑,山栖谷饮,舒卷从时者,宜广戋帛,缉和鼎饪。”
shān gāo shuǐ cháng山高水长象山一样高耸,如水一般长流。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。后比喻恩德深厚。唐 刘禹锡《望赋》:“龙门不见兮,云雾苍苍;乔木何许兮,山高水长。”
dēng shān zhì lǐng登山陟岭陟:蹈、踏。即翻山越岭。形容旅途艰辛劳累。
hǎi xiào shān bēng海啸山崩大海汹涌呼啸,高山崩裂倒塌。形容来势凶猛急速。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五十四回:“楚兵人人耀武,个个扬威,分明似海啸山崩,天摧地塌。”
zuò shān guān hǔ dòu坐山观虎斗坐在山上看老虎相斗。比喻为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;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;再从中取利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张仪列传》:“两虎方且食牛,食甘必争,争则必斗,斗则大者伤、小者死;从伤而刺之,一举必有双虎之名。”
wéi shān zhǐ kuì为山止篑比喻功败垂成。语本《论语·子罕》: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。止,吾止也。”语出《论语·子罕》: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。止,吾止也。”
dú zuò qióng shān,fàng hǔ zì wèi独坐穷山,放虎自卫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。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,反而招来祸患。晋·常璩《华阳国志·公孙述刘二牧志》:“此所谓独坐穷山,放虎自卫者也。”
shān fū shuǐ huàn山肤水豢《乐府诗集 燕射歌辞三 隋元会大飨歌》:“道高物备食多方,山肤既善水豢良。”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。后泛称美味。《乐府诗集·燕射歌辞三·隋元会大飨歌》:“道高物备食多方,山肤既善水豢良。”
yuán xué huài shān猿穴坏山比喻小事不注意,就会造成大灾祸。汉·孔融《临终》诗:“河溃蚁孔端,山坏由猿穴。”
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,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,依旧有柴烧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,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。同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。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八十二回:“身子是根本,俗语说的:‘留得青山在,依旧有柴烧。’”
mǎ fàng nán shān马放南山比喻天下太平,不再用兵。现形容思想麻痹。《尚书 武成》:“王来自商,至于丰,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。”
huá wū shān qiū华屋山丘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。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。三国 魏 曹植《箜篌引》:“生在华屋处,零落归山丘。”
jiāng shān yì gǎi,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江山:山川,河流;移:改变。改变人的本性比改变自然面貌还困难。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。元·无名氏《谢金吾》第三折:“可不的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。”
yí shān tián hǎi移山填海移动山岳,填平大海。指仙术法力高超。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、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。明 无名氏《八仙过海》第二折:“俺众仙各施神通,移山填海,水尽枯干,教你无处潜藏。”
yù shān qīng dǎo玉山倾倒玉山:比喻人的身形美好。比喻喝醉酒后身体摇摇欲坠的样子。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黄英》:“陶起归寝,出门践菊晆,玉山倾倒,委衣于侧,即地化为菊,高如人。”
měng hǔ chū shān猛虎出山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。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。亦作“猛虎下山”、“猛虎离山”。刘流《烈火金刚》第12回:“毁公路老百姓暴风卷土,歼敌人八路军猛虎出山。”
shān tóng shí làn山童石烂谓山无草木,石头腐烂。喻不可能有的现象。宋·刘昌诗《芦浦笔记·欢会誓》:“山童石烂,言则可诞;山崇石坚,此言不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