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成语词典死的成语
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死的成语
成语解释出处
jú gōng jìn lì,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恭敬勤谨,尽心竭力工作,一直到死为止。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臣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,至于成败利钝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”
gǎo mù sǐ huī槁木死灰干枯的树木;冷却的灰烬。比喻心灰意冷;消沉已极或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、冷漠无情。槁:干枯。庄周《庄子 齐物论》:“形固可使如槁木,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?”
hú sǐ shǒu qiū狐死首丘首丘: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。传说狐狸将死时,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。比喻不忘本。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。战国 楚 屈原《九章 哀郢》:“鸟飞反故乡兮,狐死必首丘。”
zhāo shēng mù sǐ朝生暮死①早晨刚生,晚上就死亡。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暂。《重修政和证类本草 草下之上》:“朝生幕落花……生粪秽处,头如笔,紫色,朝生暮死。”
tóng huàn nàn gòng shēng sǐ同患难共生死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,出生入死。梁启超《意大利建国三杰传》第八节:“罗马虽属落城,大事今且未了,余不能舍吾同患难共生死之部下,吾且将有所为。”
shēng sǐ zuì mèng生死醉梦醉:沉酣。形容非常专心。明·郎瑛《七修类稿·事物·戴进传》:“生死醉梦于绘事,故学精而业著,业著而名远。”
zhī sǐ bù yú之死不渝同“之死靡它”。宋·苏辙《祭亡婿文逸民文》:“女有烈志,留鞠诸孤。赋诗《柏舟》,之死不渝。”
bàn sǐ bàn shēng半死半生①未全死。②比喻无意义、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。汉 枚乘《七发》:“龙门之桐,高百尺而无枝……其根半死半生。”
sǐ huī fù rán死灰复燃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。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。复:又。宋 陈亮《谢曾察院启》:“劫火不烬,玉固如斯;死灰复燃,物有待尔。”
è sǐ shì xiǎo,shī jié shì dà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失节: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,后泛指失去节操。贫困饿死是小事,失节事情就大了。《二程全书·遗书二十二》:“又问:‘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,可再嫁否?’曰:‘只是后世怕寒饿死,故有是说。然饿死事极小,失节事极大!’”
qiān fū suǒ zhǐ,wú jí ér sǐ千夫所指,无疾而死指:指责。被众人所指责将没什么好下场。《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5月5日电》:“语云:‘千夫所指,无疾而死’……愿诸公深思熟虑之。”
sǐ qì chén chén死气沉沉形容没有一点生气。有时也形容意志消沉;缺少活力。鲁迅《书信集 致吴渤》:“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,凡较好的作品,一定不准出版,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。”
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。形容心肠狠毒。宋 苏舜钦《答韩持国书》:“被废之后,喧然未已,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。”
chū shēng rù sǐ出生入死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。后形容冒生命危险;不顾个人安危。也作“出死入生”。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第50章:“出生入死,生之徒(途)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。”
tóng shēng sǐ gòng huàn nàn同生死共患难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,出生入死。方志敏《狱中纪实》:“将狱中情形描写出来,使全国红军和革命的工农群众,知道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,正在国民党监狱内,挨日子。”
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,lù yǒu dòng sǐ gǔ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,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。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。唐 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》诗: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”
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它之:到;靡:没有;它:别的。到死也不变心。形容爱情专一,致死不变。现也形容立场坚定。《诗经 鄘风 柏舟》:“之死矢靡它。”
shuì shēng mèng sǐ睡生梦死整天像在睡梦里一样。形容糊涂地生活。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17回:“他逐日睡生梦死,奴那里耐烦和他干这营生。”
shēng sǐ yǒu mìng生死有命生死;生存和死亡。迷信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的。指事势所至、人力不可挽回。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对俗》:“生死有命,修短素定,非彼药物,所能损益。”
bào sǐ liú pí,rén sǐ liú míng豹死留皮,人死留名指人生在世留下东西给后人。比喻留美名于身后。宋·欧阳修《新五代史·王彦章传》:“彦章武人,不知书,常为俚语谓人曰:‘豹死留皮,人死留名。’”
bù sǐ bù huó不死不活形容事物没有生气。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48卷:“唯是被囚不死不活,这地位如何处,直是难。”
chūn cán dào sǐ sī fāng jìn春蚕到死丝方尽丝:双关语,思的谐音。比喻情深谊长,至死不渝。唐 李商隐《无题》诗: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pà sǐ guǐ怕死鬼怕死的人。魏巍《东方》第三部第14章:“这个怕死鬼,还真是煞费心机哪!”
shēng lí sǐ bié生离死别活人之间的分离就像与死者永别一样。形容很难再见面或永远分别。《陈书 徐陵传》:“况吾生离死别,多历暄寒,孀室婴儿,何可言念。”
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,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,不互通音讯。《老子》:“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”
mín bù wèi sǐ民不畏死畏:惧怕。人民不怕死。形容不怕死的气慨。《老子》第七十四章: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。”
bù zì yóu,wù nìng sǐ不自由,毋宁死毋宁:同“无宁”,宁可,不如。如果失去自由、主权,宁可去死。清 梁启超《新中国未来记》第三回:“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:‘不自由,毋宁死’。”
sǐ yào miàn zǐ死要面子指特别爱惜自己的颜面。张洁《沉重的翅膀》:“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,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。”
jiǔ sǐ yī shēng九死一生九:表示次数或多数。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。比喻情况极其危险。战国 楚 屈原《离骚》: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”唐 刘良注:“虽九死无一生,未足悔恨。”
suī sǐ zhī rì,yóu shēng zhī nián虽死之日,犹生之年犹:如同。指人虽死,精神不灭,楷模犹存。也指心无牵挂、憾事,虽死犹同活着。晋 常璩《汉中士女志 文姬》:“先公为汉忠臣,虽死之日,犹生之年。”
xiǔ mù sǐ huī朽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。比喻心情极端消沉,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。元 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四折:“小官已为朽木死灰,若非你拯救吹嘘,安能到此。”
sǐ shāng zhěn jiè死伤枕藉枕藉:纵横相枕而卧。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。清·吴趼人《痛史》第18回:“李恒的船,本来乘着北风,满拽帆篷而来,到此收篷不及,被守义一阵弩箭,射得众鞑子死伤枕藉。”
rén zhī jiāng sǐ,qí yán yě shàn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人到临死,他说的话是真心话,是善意的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曾子言曰:‘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’”
sǐ biāo bái chán死标白缠极力纠缠。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38回:“若不是狄周死标白缠,他还要抓空子逃跑。”
shǒu sǐ shàn dào守死善道用生命保护道的完善。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泰伯》:“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。”
diào sǐ fú shāng吊死扶伤吊祭死者,扶救伤者。《南史·齐纪上·高帝》:“公奉辞伐罪,戒旦晨征,兵车始交,氛祲时荡,吊死扶伤,弘宣皇泽。”
lín sǐ bù qiè临死不怯怯:胆小,害怕。面临危险而毫不胆怯。宋·洪迈《夷坚乙志》:“为言此人临死不怯,似亦可用。”
qī sǐ qī shēng七死七生亦作“七生七死”。佛数谓小乘初果者,尚须往返天上人间,受七度生死,才能证得阿罗汉果。
sǐ yǒu yú xié死有余僇犹死有余辜。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世宗废后》:“至杀无辜,如文臣李梦阳、内臣何文鼎辈所奏,真死有余僇。”
bào sǐ liú pí豹死留皮豹子死了,皮留在世间。比喻将好名声留传于后世。宋 欧阳修《王彦章画像记》:“公本武人,不知书,其语质,平生尝谓人曰:‘豹死留皮,人死留名。’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。”
lù sǐ shuí shǒu鹿死谁手鹿:猎取的对象。追鹿不知落入谁手。指政权不知落入谁人之手;后借指不知胜利归属何人。《晋书 石勒载记下》:“朕若逢高皇,当北面而事之,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。朕遇光武,当并驱于中原,未知鹿死谁手。”
xiào sǐ wù qù效死勿去指竭尽忠诚。《孟子梁惠王下》:“世守也,非身之所能为也,效死勿去。”
qīng sǐ zhòng qì轻死重气谓以义气为重而不怕死。汉·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都邑游侠,张起之伦,齐志无忌,拟迹田文,轻死重气,结党连群。”
xiāng ěr zhī xià,bì yǒu sǐ yú香饵之下,必有死鱼饵:引鱼上钩的食物。指鱼必为贪食而上钩。《三略·上略》:“香饵之下,必有死鱼;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。”
qǐ sǐ huí shēng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。形容医术高明。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。《太平广记 太玄女》引《女仙传》语:“行三十六术甚效,起死回生,救人无数。”
dé rén sǐ lì得人死力死力:以死效力。得到别人以死来效力。形容非常得人拥护。《晋书·贾充传》:“诞再在扬州,威名夙著,能得人死力。”
sǐ wú duì zhèng死无对证对证:核实。当事人已死,无法核对事实。元 无名氏《抱妆盒》第三折:“那厮死了,可不好了,你做的个死无对证。”
sǐ yǒu yú zhū死有余诛犹死有余辜。宋·苏轼《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》:“臣等虽三尺之喙,日诵五车之书,反不如医卜执技之流、簿书奔走之吏,其为尸素,死有余诛。”
jiǔ sǐ bù huǐ九死不悔九:表示极多。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。形容意志坚定,不认经历多少危险,也决不动摇退缩。战国 楚 屈原《离骚》: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”
zhì sǐ bù qū至死不屈至:到。到死也不屈服。形容英勇顽强,视死如归。宋·周密《齐东野语·二张援襄》:“贵身被数十创,力不支,遂为生得,至死不屈。”
yú sǐ wǎng pò鱼死网破不是鱼死;就是网破。指拼个你死我活。《杜鹃山》第五场:“他就是张网捕鱼,我也拼他个鱼死网破。”
tù sǐ gǒu pēng兔死狗烹野兔捕杀了;猎狗无用;被煮着吃了。比喻事情成功之后;把效力有功的人抛弃或杀掉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蜚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
wú kòu bào sǐ无寇暴死在没有变乱的情况下就死于非命。
jiù sǐ fú shāng救死扶伤扶:扶助。抢救生命垂危的人;照顾受伤的人。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。西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仰亿万之师,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,所杀过半当,虏救死扶伤不给。”
sǐ bìng wú liáng yī死病无良医死病:不治之症。比喻无法挽救。《孔丛子·执节》:“以无异政,所以自退也。日死病无良医。”
tóng shēng sǐ,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,共存亡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,生死与共。
xiōng féi dì jí兄死弟及原指哥哥死了,弟弟即位做君主。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。《公羊传·昭公二十二年》:“不与当,父死子继,兄死弟及之辞也。”
shì sǐ rú guī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。形容为了正义事业;不怕牺牲生命。《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》:“三军既成阵,使士视死如归,臣不如公子成父。”《吕氏春秋 勿躬》:“三军之士,视死如归。”
zuì bù róng sǐ罪不容死罪恶极大,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。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》:“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,罪不容于死。”
dǎo jié sǐ yì蹈节死义蹈:履行,实行。坚守节操,以身殉义。《晋书·元帝纪》:“惟有蹈节死义,以雪天下之耻,庶赎斧钺之诛。”
sǐ xīn dā dì死心搭地见“死心塌地”。元·马致远《青衫泪》第三折:“是他拂茶青山沽酒旗,伴着我死心搭地。”
zhòng shǎng zhī xià,bì yǒu sǐ fū重赏之下,必有死夫指用重金悬赏,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。《后汉书 耿纯传》:“重赏甘饵,可以聚人者也。”李贤注引《黄石公记》:“芳饵之下,必有悬鱼,重赏之下,必有死夫。”
zhàng jié sǐ yì仗节死义谓坚守节操,为正义而死。宋·苏轼《上皇帝书》:“前山阳亡徒苏令,纵横史士,临难莫肯仗节死义者,以守相威权素夺故也。”
duī duò sǐ shī堆垛死尸堆垛:堆积;死尸:死人尸体。比喻文章一味拾取陈腐冷僻的典故,堆砌成文。宋·许凯《彦周诗话》:“凡作诗若正尔填塞,谓之‘点鬼簿’,亦谓之‘堆垛死尸’。”
yī bǎ sǐ ná一把死拿比喻因循守旧,不肯变通。老舍《骆驼祥子》八:“祥子没说什么,等高妈走了,对自己点了点头,似乎是承认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,心中怪高兴的。”
xuē dāo shì sǐ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。《旧唐书·李光弼传》:“及是击贼,常纳短刀于靴中,有决死之志,城上面西拜舞,三军感动。”
sǐ lù yī tiáo死路一条无路可走,比喻没有前途。欧阳山《苦斗》:“那是死路一条。咱们见不上面了。”
shì sǐ yóu guī视死犹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。形容不怕牺牲生命。同“视死如归”。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弭讼》:“夫不伏之人,视死犹归,血刃之祸,于是将起。”
shí sǐ bù wèn十死不问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。《北史·艺术传·皇甫玉》:“孝昭赐赵郡王十死不问,王喜曰:‘皇甫玉相臣,云当恶死,今复何虑?’”
qī sǐ bā huó七死八活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。形容受尽痛苦。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二折:“你哄着谁哩,你把这个饿鬼弄的七死八活,却要怎么?”
yǐn hèn ér sǐ饮恨而死饮:含忍。指含恨而死。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二章:“他平日也常以岳少保自期,可是岳少保饮恨而死,并未能挽既倒之狂澜!”
sǐ shēng táo qì死声淘气见“死声咷气”。明·冯惟敏《醉太平·李中麓醉归堂夜话》曲:“死声淘气叫皇天,老天公不管。”
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它至:到;靡:没有;它:别的。到死也不变心。形容爱情专一,致死不变。现也形容立场坚定。《诗经 墉风 柏舟》:“之死矢靡它,母也天只,不谅人只。”
yǒu sǐ wú èr有死无二表示意志坚定,虽死不变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十五年》:“必报德,有死无二。”
dà nàn bù sǐ大难不死难:灾祸。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。形容幸运地脱险。元·关汉卿《裴度还带》第三折:“夫人云:皆是先生阴德太重,救我一家之命。因此遇大难不死,必有后程,准定发迹也。”
bù zhī sǐ huó不知死活形容不知利害,冒昧从事。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7回:“无才小辈,背反狂夫!上负朝廷之恩,下辱祖宗名目,不知死活!引军到来,有何理说?”
bù dé qí sǐ不得其死得:取得,获得。指人不得善终。先秦 孔子《论语 先进》:“若由也,不得其死然。”
lè ér wàng sǐ乐而忘死形容胸襟旷达,忘怀一切。汉·东方朔《非有先生论》:“遂居深山之间,积土为室,编蓬为户,弹琴其中,以咏先王之风,亦可以乐而忘死矣。”
sǐ jì yìng bèi死记硬背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。叶圣陶《我呼吁》:“你们要招收的决不是那些‘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,缺乏独立思考和丰富的想象’的学生。”
sǐ bù gān xīn死不甘心就是死了也不甘心情愿或满足。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7回:“只是一件,我死也不甘心的;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,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,如何一口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!”
shēng lí sǐ jué生离死绝形容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。《晋书·殷仲堪传》:“而一旦幽絷,生离死绝,求之于情,可伤之甚。”
sǐ huī gǎo mù死灰槁木比喻枯寂而没有生机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形固可使如槁木,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?”晋·郭象注:“死灰槁木,取其寂寞无情耳。”
shēng sǐ ròu gǔ生死肉骨生、肉:用作动词。使死人复生,白骨长肉。形容恩惠极大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苟使意如得改事君,所谓生死而肉骨也。”
yī sǐ yī shēng一死一生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。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太史公曰:始翟公为廷尉,宾客阗门;及废,门外可设雀罗。翟公复为廷尉,宾客欲往,翟公乃大署其门曰:‘一死一生,乃知交情。’”
lèi sǐ lèi huó累死累活形容十分劳累。明·西湖渔隐主人《欢喜冤家》第24回:“端英如丧考妣一般,累死累活的大哭。”
zéi xīn bù sǐ贼心不死不放弃坏念头,而继续做下去。姜树茂《渔岛怒潮》第17章:“这伙强盗贼心不死,说不定下一步对咱会更毒。”
wàng shēng shě sǐ忘生舍死忘却性命,不怕牺牲。元·关汉卿《哭存孝》第四折:“呀,可怎生帐前空挂着虎皮袍,枉了你忘生舍死立唐朝。”
bù sǐ bù shēng不死不生指超脱生死的界限。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无古今,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。”
sǐ qǐ bǎi lài死乞百赖见“死乞白赖”。梁斌《播火记》:“他只好年有年礼,节有节礼,死乞百赖巴结上冯老兰。”
jiǎo tù sǐ,liáng quǎn pēng狡兔死,良犬烹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。同“狡兔死,良狗烹”。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八三回:“吾闻‘狡兔死而良犬烹’。敌国如灭,谋臣必亡。”
sǐ duì tóu死对头指难以和解的仇敌。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萧瑟洋场》:“现在他们怕我们防得厉害,犯不着为这点小事,做成个死对头。”
bù zhī sǐ suǒ不知死所所:处所。不知道死在那里。宋·孔平仲《续世说·尤悔》:“庄宗迫之出站,德威谓其子曰:‘吾不知死所矣!’父子俱战没。”
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士为知己者死知己者:了解自己,信用自己的人。指甘愿为赏识自己、栽培自己的人献身。《战国策 赵策一》: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,吾其报知氏之雠矣。”
sǐ yú fēi mìng死于非命非命:横死。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。西汉 韩婴《韩诗外传》第一卷:“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,自取之也。”
zuì gāi wàn sǐ罪该万死罪孽深重;判一次死刑还不足以抵罪。(万死:死一万次)。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一回:“娘娘道此怪物,不可容留,随命侍者领去,弃之沟渎。婢子罪该万死。”
sǐ xiāng zhěn jiè死相枕藉枕藉:纵横相枕而卧。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。《明史·李文祥等传赞》:“抗言极论,窜嫡接踵,而来者愈多;死相枕藉,而赴蹈恐后。”
zuì shēng mèng sǐ醉生梦死像在醉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。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而颓废、沉沦。宋 朱熹《小学》卷五引程灏曰:“虽高才明智,胶于见闻,醉生梦死,不自觉也。”
sǐ ér fù sū死而复苏复:又,再;苏:醒过来。死去了又活过来,形容生命不息。宋·洪迈《夷坚丙志·九圣奇鬼》:“地狱百毒,汤镬锉硾,随索随见,鬼形糜碎,死而复苏屡矣。”
zhī sǐ mí èr之死靡二同“之死靡它”。《宋史·忠义传一》:“若敌王所忾,勇往无前,或衔命出疆,或授职守土,或寓官闲居,感激赴义,虽所处不同,论其捐躯徇节,之死靡二,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。”
suī sǐ yóu róng虽死犹荣人虽然死了,但死得光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