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难的成语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yuè quē nán yuán月缺难圆 | 比喻关系一旦破裂,就很难挽回。 | 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47回:“你若不还我宝珠,我便放金蛟剪,那时月缺难圆。” |
nán yǐ qǐ chǐ难于启齿 | 启齿:开口。话很难说出口。 |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22回:“欲告庆父,而难于启齿,乃于门外号啕大哭。” |
juān qū fù nàn捐躯赴难 | 躯:身体。指舍弃生命,奔赴国难。 | 三国·魏·曹植《白马篇》: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。” |
yù shí nán fēn玉石难分 | 对美玉和石头不加区分或难以区分。比喻好坏不分。 | 唐·陆贽《招谕淮西将吏诏》:“兵戈既接,玉石难分。” |
zhī yì xíng nán知易行难 | 知:懂得。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,实行其事较难。 | 《尚书 说命中》:“说拜稽首曰:‘非知之艰,行之惟艰。’”孔传:“言知之易,行之难。” |
jìn tuì wéi nán进退为难 | 见“进退两难”。 | 《魏书·李冲传》:“若容舟楫,必须停滞,师老粮乏,进退为难。” |
shān yí dà nàn芟夷大难 | 芟:删除杂草;芟夷:削平;难:灾难。削平大乱。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平矣。” |
duō nàn xīng bāng多难兴邦 | 邦:国家。国家多灾多难,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,战胜困难,使国家强盛起来。 |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四年》:“邻国之难,不可虞也。或多难以固其国,启其疆土;或无难以丧其国,失其守宇。” |
zì shēn nán bǎo自身难保 | 自己保不住自己。 | 明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:“我想江西不沉却好,若沉了时节,正是\'泥菩萨落水,自身难保\',还保得别人?” |
jiāng shān hǎo gǎi,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,秉性难移 | 旧时俗语。强调人要改变习性是非常困难的。 |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 徐老仆义愤成家》:“常言道得好,江山易改,禀性难移。” |
nán yú shàng tiān难于上天 | 比上天还难。形容极其困难,不易实现。 | 汉 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“必若所欲为,危于累卵,难于上天。” |
yǒu zhì nán chóu有志难酬 | 酬:实现。有抱负难以实现。 | 元·无名氏《九世同居》第二折:“有一等要读书的家私薄,更无钱办束脩,因此上有志难酬。” |
shuǐ fù nán shōu水覆难收 | 覆:翻、倾倒。泼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。比喻事情已成定局,无法挽回。 | 唐·李白《妾薄命》:“雨落不上天,水覆最难收,君情与妾意,各自东西流。” |
qīng guān nán duàn jiā wù shì清官难断家务事 | 再公正的官吏也很难论断家庭纠纷的是非曲直。指家庭内部的事,外人很难搞清楚。 | 明 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十卷:“常言道清官难断家事。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,你也休做十分大望。” |
shàn cái nán shě善财难舍 | 善财:原为释迦牟弟子名,后取“善”之“爱惜”意,指“爱惜钱财”。舍:施舍。指人爱惜钱财,不愿施舍于人。常用来讥讽人非常吝啬。 |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42回:“菩萨骂道:‘你这猴子!你便一毛也不拔,教我这善财也难舍。” |
nán xiōng nán dì难兄难弟 | 难:患难。原指兄弟二人都很好;才德相当;难分高下。现多反其义而用之;指二人同样坏。 |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德行》:“陈元方子长文,有英才,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,争之不能决。咨子太丘。太丘曰:‘元方难为兄,季方难为弟。’” |
wú kě fēi nàn无可非难 | 无可指责。 | |
jià sè jiān nán稼穑艰难 | 指农事劳苦。 | 《尚书 无逸》:“先知稼穑之艰难,乃逸。” |
qìng fù bù sǐ,lǔ nàn wèi yǐ庆父不死,鲁难未已 | 不杀掉庆父,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。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,就得不到安宁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闵公元年》:“不去庆父,鲁难未已。” |
xīn yǎng nán sāo心痒难搔 | 心里特别痒,难以抚平。指愿望十分强烈。 |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1回:“谁知庄稚燕在路上说得这也是门,那也是户,好像可以马到成功,弄得阳伯心痒难搔。” |
yī zhù nán zhī一柱难支 | 大楼将要倒塌,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。比喻崩溃的形势不是一个人所能挽救的。 | 唐·白居易《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》:“千钧势易压,一柱力难支。” |
hèn hǎi nán tián恨海难填 | 恨海:怨恨如海;难填:难于填塞。比喻怨气难平。 | 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。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,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” |
yī yán jì chū,sì mǎ nán zhuī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 | 驷马:古时用四匹马拉一辆车。一句话说出了口;就是套上四匹马的车也追不上;形容话已说出口;没法再收回。也作“一言出口;驷马难追”或单作“驷马难追”。 | 元·李寿卿《伍员吹萧》第三折:“大丈夫一言既出;驷马难追;岂有反悔之理。” |
gù yì diāo nàn故意刁难 | 指有意为难别人。 | 浩然《艳阳天》第28章:“他明知道这个可恶的老头子在故意刁难人,既不能发火现原形,又不知怎么回答好。” |
yǒu kǒu nán yán有口难言 | 言:说。有嘴不能把话说出来。指由于某种原因只能把话藏在心里;不便或不敢说出来。 | 宋 苏轼《醉醒者》诗:“有道难行不如醉,有口难言不如睡。” |
fēi zhī zhī nán,xíng zhī wéi jiān非知之难,行之惟艰 | 知道它并不难,去做它就难了。 | 唐·魏征《十渐不克终疏》:“非知之难,行之惟艰;非行之难,终之斯难。” |
jié ào nán xùn桀骜难驯 | 谓凶悍倔强,难以驯服。 | 《清史稿·土司传六·甘肃》:“故土官易制,绝不类蜀黔诸土司桀骜难驯也。” |
shān hé yì gǎi,běn xìng nán yí山河易改,本性难移 | 指习惯成性,很难改变。 | 元·无名氏《谢金吾》第三折:“可不的山河易改,本性难移。” |
qìng zhú nán shū磬竹难书 | 罄:用尽;竹:竹简,用以写字;书:写。用尽竹子也难写完。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。后泛指事实多,写不完。 | 《旧唐书 李密传》:“磬南山之竹,书罪未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 |
zhū zǐ nán bié朱紫难别 | 朱:红色。古代以朱色为正色,紫色为间色,比喻正邪、好坏。形容善恶不辩。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董允传》:“丞相亮将北伐,住汉中,虑后主富于春秋,朱紫难别,以允秉心公亮,欲任以宫省之事。” |
hé qīng nán sì河清难俟 | 俟:等待。很难等到黄河水清。比喻时间太长,难以等待。 | 左丘明《左传 襄公八年》:“俟河之清,人寿几何?” |
míng gāo nán fù名高难副 | 副:相称。指盛名之下,实际难与相符。 | 《后汉书 黄琼传》:“峣峣者易缺,皦皦者易污,阳春之曲,和者必寡,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。” |
jiāng shān yì gǎi,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,禀性难移 | 政体容易更改,本性难于变移,比喻生性风格或既成的事实难以改变。 |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35卷:“常言道得好:‘江山易改,禀性难移。’” |
cùn bù nán yí寸步难移 | 见“寸步难行”。 | 元·郑廷玉《楚昭公》第四折:“想当年在小舟中,寸步难移。” |
jī xí nán gǎi积习难改 | 积习:长期养成的习惯。长期养成的习惯难以一下改正。 | 巴金《<谈自己的创作>小序》:“真是积习难改,拿起笔,就像扭开了龙头,水荷荷地流个不停。” |
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难于上青天 | 比上天还难。形容极其困难,不易实现。 | 唐 李白《蜀道难》诗: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。” |
yě xìng nán xùn野性难驯 | 驯:顺服。动物的野性很难驯服。比喻人很难教导 | 范文澜《中国近代史》上册第三章:“屡次正义的反抗,决不是所谓‘野性难驯’,相反,他们是有公正合理的民族精神的。” |
zhòng nán qún yí众难群移 | 众人心中都有疑难。 | 三国蜀·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群疑满腹,众难塞胸。” |
mò lù zhī nán末路之难 | 末路:最后的一段路程。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。比喻越到最后,工作越艰巨。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。 | 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秦策五》:“‘行百里者半于九十’,此言末路之难。” |
nán jiě nán fēn难解难分 | 双方争斗激烈;难以分开;也指双方关系密切;难以分开。 |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21回:“正在难解难分,忽听东边山上,犹如千军万马之声。” |
juān qū jì nàn捐躯济难 | 捐躯:牺牲生命;济:救助。牺牲生命,以解救国家的危难。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陈思王植传》:“夫忧国忘家,捐躯济难,忠臣之志也。” |
yù nán chéng xiáng遇难成祥 | 碰到灾难也能化为吉祥。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八十四回:“愿他诸事如意,遇难成祥。” |
nán míng gū zhǎng难鸣孤掌 | 比喻力量单薄,难以成事。 | 清·平步青《霞外捃屑·时事·刘庸夫》:“在朝非守正不阿之臣,思兴利除害,奈随声附和者,讥不识时,则一薛居洲难鸣孤掌。” |
hǎi shuǐ nán liáng海水难量 | 海水是不可以去量的。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。 | 《淮南子 泰族训》:“太山不可丈尺也,江海不可斗斛也。” |
xīn yǎng nán zhuā心痒难挝 | 挝:古同“抓”,用指或爪挠。指心中有某种意念或情绪起伏不定,无法克制。同“心痒难挠”。 | 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五十一回:“忽抬头,见他的那金箍棒靠在东壁,喜得他心痒难挝。” |
ní pú sà guò jiāng,zì shēn nán bǎo泥菩萨过江,自身难保 | 泥塑的泥菩萨在水中会被浸坏。比喻连自己都保护不了,更顾不上帮助别人。 | 丁玲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:“哥哥说:‘泥菩萨过江,自身难保’,送回去也好。” |
huàn nàn xiāng sǐ患难相死 | 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,甚至不惜生命。 |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儒行》:“儒有闻善以相告也,见善以相示也,爵位相先也,患难相死也。” |
xīn yǎng nán zhuā心痒难抓 | 指心中有某种意念或情绪起伏不定,无法克制。同“心痒难挠”。 | 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八十三回:“且说潼关众将听得破万仙阵,俱在关内,一个个心痒难抓,恨不得也来看看。”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十五回:“一席话说得唐二乱子心痒难抓,跃跃欲试。” |
qiān jūn yì dé,yī jiàng nán qiú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 | 指将才难得。 | 元·马致远《汉宫秋》第二折:“陡恁的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。” |
lín nàn bù shè临难不慑 | 临:面对;难:灾难;慑:害怕,恐惧。遇到危难,一点也不惧怕。 | 明·屠隆《彩毫记·预识汾阳》:“看这绑缚汉子,伟干长躯,丰神轩举,临难不慑,必是人豪。” |
qíng miàn nán què情面难却 | 由于面子、情分的关系,很难推却。 |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十六回:“湍制台情面难却,第二天就把话传给了藩台,不到三天,牌已挂出去了。” |
jīn gé zhī nàn金革之难 | 金革:兵器和铠甲;难:灾难。指战乱。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宋意传》:“帝躬服金革之难。” |
jǔ yǔ nán rù龃龉难入 | 龃龉:上下牙齿不齐,比喻相互抵触。形容见解不合,互不相容。 | 战国·楚·屈原《楚辞·九辩》:“圆凿而方枘兮,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。” |
miǎn wéi qí nán勉为其难 | 勉:勉强;为:做;干。勉强去做力所不及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。 | 李六如《六十年的变迁》第六章:“只要大家同意,我就勉为其难。” |
xiū kuì nán dāng羞愧难当 | 当:承受。指感到十分羞愧内疚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58回:“那婆子羞愧难当,一言不发。” |
yī yán nán qìng一言难罄 | 罄:尽,完。形容事情曲折复杂,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。 | 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34回:“若再讲他们色子场中,如何取巧弄诡之处,真正一言难罄,抑且挂一漏万。” |
jī yí sòng nán稽疑送难 | 考察疑端,排除难点。 | 清 张三光《蒋石原先生传》:“听断之暇,进其子弟之秀美者,稽疑送难。” |
huàn nàn xiāng gòng患难相共 | 患难:危险艰苦的环境。共同承担灾难和困苦。形容关系密切,利害一致。 |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1回:“只因何玉凤、张金凤彼此性情相照、患难相共……不同寻常姐妹。” |
lín nán bù bì临难不避 | 避:回避。到了危难之时并不躲避。形容勇敢胆大。 |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44回:“夫料事能中,智也;尽心谋国,忠也;临难不避,勇也;杀身救国,仁也。” |
yì bù cí nàn义不辞难 | 辞:推辞。道义上不容许躲开危难。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仁不异远,义不辞难。” |
nán yǐ nì liào难以逆料 | 逆:预先;料:料想。很难事先料到。 | 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凡事如此,难可逆料。” |
jiù bìng nán yī旧病难医 | 老毛病难于医治。比喻过去的缺点错误难以改正。 | 明 无名氏《三化邯郸》第三折:“则待作抱官囚,觅不着逃生计,急回头待悔来应迟,又不将心猿意马牢拴系,也不是你本性难移,旧病难医。” |
yǒu guó nán tóu有国难投 | 有国家却不能回去。 | 元·无名氏《马陵道》第二折:“我这里叫尽屈有谁来分剖,送的我眼睁睁有国难投。” |
yū yù nán shì纡郁难释 | 纡郁:愁苦蕴结在胸中;释:消散。愁苦郁结,难以消释。 | 西汉·刘向《九叹·忧苦》:“愿假簧以舒忧兮,志纡郁其难释。” |
qiān zǎi nán féng千载难逢 | 载:年;逢:遇到。一千年也遇不到。形容极难得到的机会。 | 南朝 齐 孔琇之《南齐书 临终上表》:“臣以凡庸,谬徼昌运,奖擢之厚,千载难逢。” |
zhì yí wèn nàn质疑问难 | 质疑:请人解答疑难;癌难:对于疑问反复讨论、分析或辩论。提出疑难,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。 | 清 徐枋《与曾青藜书》:“此既古人之所有取,亦友朋质疑问难之一乐也。” |
àn jiàn nán fáng暗箭难防 | 暗箭:从隐蔽的地方放出来的箭;防:防备。从隐蔽的地方放出来的箭很难防备。 | 《古今杂剧 刘千病打独角牛》第二折:“孩儿也,一了说:明枪好躲,暗箭难防。我暗算他,搬将过来,则一拳打倒那厮,救你父亲。” |
cùn bù nán xíng寸步难行 | 寸步:寸步之路;形容距离非常短。①形容走路十分艰难;连很短的路都不容易走。②亦形容陷入窘境;无力摆脱。也作“寸步难移”、“寸步不移”。 | 元 白仁甫《东墙记》:“听了他凄凉惨切,好教我寸步难行。” |
táo zāi bì nàn逃灾避难 | 避:躲开。逃脱灾害侵袭,避免罹难之祸。 | 元·无名氏《盆儿鬼》第二折:“似这等逃灾避难,倒不如奔井投河。” |
xiǎn zǔ jiān nán险阻艰难 | 险阻:危险和障碍。前进道路上的困难、危险和障碍。 | 《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险阻艰难备尝之矣。” |
yǒu kǒu nán fēn有口难分 | 分:分辩。有嘴难分辩。形容难分辩清楚。 | 元 萧德祥《杀狗劝夫》第一折:“动不动棍棒临身。直着我有口难分,进退无门。” |
zī màn nán tú滋蔓难图 | 滋:滋长;蔓:繁生、蔓延。野草滋生,难以消除。比喻势力扩大了再要消灭就很困难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隐公元年》:“无使滋蔓;蔓,难图也。蔓草犹不可除,况君之宠弟乎。” |
míng qiāng róng yì duǒ,àn jiàn zuì nán fáng明枪容易躲,暗剑最难防 | 指公开攻击容易对付,暗地陷害劫难于防备。同“明枪容易躲,暗箭最难防”。 | 明·叶宪祖《鸾鎞记·挫权》:“待我到丞相跟前去,背他一场是非,叫他明枪容易躲,暗箭最难防。” |
sān zāi bā nàn三灾八难 |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。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1回:“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,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,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。” |
bǎi huì nán cí百喙难辞 | 喙:嘴,借指人的嘴。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解释。 | 清 夏燮《中西纪事 江上议款》:“江自以卖城之罪百喙难辞,因乘间自尽。” |
yī wén qián nán dǎo yīng xióng hàn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| 比喻一个很小的困难却使一个很大的事情无法进行,无法完成。也指一个很有本事的人,面对一个小问题而束手无策。 |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9回:“天下事只怕没得银钱,便是俗语说得好:‘一文钱难倒英雄汉’。” |
lín nàn rú guī临难如归 | 归:返回。形容面对危难而不畏生死。 | 《魏书·节义传序》:“至于轻生蹈节,临难如归,杀身成仁,死而无悔。” |
chā chì nán táo插翅难逃 | 插上翅膀也难逃走。比喻陷入困境,怎么也逃不了。 | 清 钱采《说岳全传》第37回:“康王见兀术将次赶上,真个插翅难逃,只得束手就擒。” |
hòu huì nán qī后会难期 | 会:会见,见面;期:约定的时间。以后相会没有一定的日期。指以后很难见面了。 | 北朝·魏·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大统寺》:“老翁送元宝出,云:‘后会难期。’” |
zhòng guǎ nán dí众寡难敌 | 寡:少。少数敌不过多数。 | 明·沈孚《千金记·抬集》:“选下精兵八千,远渡江东,诚恐众寡难敌,为此又行出榜。” |
dà nàn bù sǐ,bì yǒu hòu lù大难不死,必有后禄 | 难:灾祸。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,将来必定有幸福。 | 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21卷:“所以说:‘贵人无死法。’又说:‘大难不死,必有后禄。’” |
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世上无难事 | 天下没有难事。 | 宋 陈元靓《事林广记》第九卷:“世上无难事,人心自不坚。” |
yī mù nán fú一木难扶 | 大楼将要倒塌,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。比喻崩溃的形势不是一个人所能挽救的。 | 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94回:“巨闻:‘大厦将倾,一木难扶。’目今库藏空虚,民日生怨,军心俱离,总有良将。” |
xiāng tǔ nán lí乡土难离 | 乡土:家乡,故土。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。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。 | 战国·郑·列御寇《列子·天瑞》:“有人去乡土,离六亲。” |
lòu zhī nán mǎn漏卮难满 | 卮:励酒器。渗漏的酒器难于盛满。多比喻权利的外溢。 | 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:“今夫溜水足以溢壶榼,而江河不能实漏卮。” |
lín nàn zhù bīng临难铸兵 | 临到危难时,方才铸造兵器。比喻平时不作准备,临时才想办法。 | 春秋 齐 晏婴《晏子春秋 杂上二十》:“溺者不问队,迷者不问路。溺而后问队,迷而后问路,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,临噎而遽掘井,虽速,亦无及已。” |
mǔ nán zhī rì母难之日 | 指自己的生日。 |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17回:“后日是我母难之日,二公可光顾光顾?” |
jiá jiá hū qí nán yǐ戛戛乎其难矣 | 戛戛:困难的样子。形容极其困难。 | 唐·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惟陈言之务去,戛戛乎其难哉!” |
bǎi huì nán biàn百喙难辩 | 喙:嘴,借指人的嘴。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辩解。同“百口莫辩”。 | 蔡东藩《五代史演义》第三十六回:“此时证据显然,百喙难辩。荣复证成延广罪案十条,每服一事,即授一筹。” |
shèng yàn nán zài盛宴难再 | 筵:酒席。盛大的宴会难再遇到。比喻美好的光景不可多得。 | 唐·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胜地不常,盛筵难再。” |
nán gē nán fēn难割难分 | 形容关系密切,感情融洽,难以取舍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02回:“次日,探春将要起身,又来辞宝玉。宝玉自然难割难分。” |
dī shuǐ nán xiāo滴水难消 | 指虽菲薄之物也不能受用。 | 元 无名氏《杀狗劝夫》楔子:“兄弟!滴水难消。休道是兄弟将酒来,你则这般空来,也是你兄弟的情分。” |
zào bái nán fēn皂白难分 | 皂:黑。黑白很难分辨,比喻是非不易辨别。 | 川剧《评雪辨踪》:“穿钉鞋的,你二天来,不要穿钉鞋,要穿草鞋嘛,免得我们秀才要评什么足迹,给他做个皂白难分。” |
zhī zhī fēi nán,xíng zhī bù yì知之非难,行之不易 | 知道它并不难,去做它就难了。 | 唐·徐贤妃《谏太宗息兵罢役疏》:“唯恐知之非难,行之不易,志骄于业泰,体逸于时安。” |
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,zhǐ pà yǒu xīn rén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 | 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,任何困难都能克服。 | 明·酉阳野史《续三国演义》第38回:“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既来至此,焉有怯进之理?” |
pō shuǐ nán shōu泼水难收 | 相传汉朱买臣因家贫,其妻离去,后买臣富贵,妻又求合。买臣取水泼洒于地,令妻收回,以示夫妻既已离异就不能再合。后用以比喻不可挽回的局面。 | 金·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第六卷:“已装不卸,泼水难收怎奈何?” |
bǎi bān diāo nàn百般刁难 | 百般:指采取多种手法;刁难;故意给人为难。用各种手段使对方过不去。 | 慕湘《晋阳秋》第21章:“一旦检查出贵重的财货,总要百般刁难地盘诘。” |
nán gēng pú shǔ难更仆数 | 原意是儒行很多,一下子说不完,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,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。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,数也数不过来。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儒行》:“遽数之不能终其物,悉数之乃留,更仆未可终也。” |
běn xìng nán yí本性难移 | 移:改变。指长期形成的癖性习惯;难以改变。 | 元 尚仲贤《柳毅传书》楔子:“想他每无恩义,本性难移,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。” |
qiān nán wàn kǔ千难万苦 | 犹千辛万苦。 | 邓小平《目前的形势和任务》:“因为有党的领导,中国人民经过千难万苦的奋斗,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