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知的成语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yī zhī bàn jiě一知半解 | 很贫乏的知识;很肤浅的理解。形容知道得不多;理解得不深。 | 宋 严羽《沧浪诗话 诗辨》:“有分限之悟,有透彻之悟,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。” |
dá guān zhī mìng达官知命 | 达观:旧指一切听其自然,也指看得开。知命:旧指知天命,想念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。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,任凭命运安排,无。 | |
shì sǐ zhī jǐ士死知己 | 士:有才识的人。为了报答知己,不惜牺牲生命。亦作“士为知己者死”。 | 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赵策》: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,吾其报知氏之雠矣。” |
shí zì zhī shū识字知书 | 谓有文化知识。 | 清·李渔《奈何天·虑婚》:“莫说别个,就是阙忠辈呵,一般也貌昂藏,识字知书,怎奈这命低微,执镫随鞭。” |
yǐn shuǐ zhī yuán饮水知源 | 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。 | 宋·陈宗礼《广州光孝寺大鉴禅师殿记》:“口诵心惟,向慕而依归。饮水知源,自觉自悟,师岂远乎哉!” |
bù dé ér zhī不得而知 | 得:能够。无从知道。 | 唐 韩愈《争臣论》:“故虽谏且议,使人不得而知焉。” |
juàn niǎo zhī huán倦鸟知还 | 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。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;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。 | 晋·陶潜《归去来辞》:“云无心以出岫,鸟倦飞而知还。” |
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知其不可而为之 |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。表示意志坚决。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。 | 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子路宿于石门。晨门曰:‘奚自?’子路曰:‘自孔氏。’曰: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?’” |
tǎo lèi zhī yuán讨类知原 | 谓通过类比而探知渊源。 | 章炳麟《与简竹居书》:“稽其典礼,明其行事,令后生得以讨类知原,无忘国故,斯其要也。” |
rú rén yǐn shuǐ,lěng nuǎn zì zhī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 |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,自己知道甘苦。 | 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》:“某甲虽在黄梅随众,实未省自己面目。今蒙指授入处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今行者,即是某甲师也。” |
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ī zh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|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。 | 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嗟呼,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?” |
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三月不知肉味 | 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。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。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。 | 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在齐闻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” |
zhī xīn kě fù知心可腹 | 可:合宜。彼此了解,情投意合。 | 元·王晔《折桂令·问黄肇》曲:“怕不你身上知心可腹,争知他根前似水如鱼。” |
xué ér hòu zhī bù zú学而后知不足 | 只有经过学习,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。 | 江泽民《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》:“不知,就要学习,学而后知不足。” |
lù yáo zhī mǎ lì,rì jiǔ jiàn rén xīn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 |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,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。 | 元 无名氏《争报恩》第一折:“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,若有些儿好歹,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,可不道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。” |
yù yào rén bù zhī,chú fēi jǐ mò wéi欲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 | 要想人家不知道,除非自己不去做。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。 | 清·石玉昆《小五义》第54回:“焉知晓欲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” |
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ì燕雀安知鸿鹄志 | 鸿鹄:天鹅。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陈涉世家》:“嗟呼,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” |
hǎi nèi cún zhī jǐ,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已,天涯若比邻 | 四海之内都会有知心朋友;尽管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。形容思想感情相通;再远也亲近。海内;四海之内;古时候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;把国内称为海内;现泛指世界。天涯:天边;比邻:紧靠的边邻。 | 唐·王勃《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与君离别意;同是宦游人。海内存知己;天涯若比邻。” |
fēi zhī zhī nán,xíng zhī wéi jiān非知之难,行之惟艰 | 知道它并不难,去做它就难了。 | 唐·魏征《十渐不克终疏》:“非知之难,行之惟艰;非行之难,终之斯难。” |
zhī ēn bào ēn知恩报恩 | 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就回报别人以恩惠。亦作“知恩报德”,。 | 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三折:“掩家里有信行,知恩报恩。” |
zhī zhī fēi jiān,xíng zhī wéi jiān知之非艰,行之惟艰 | 惟:是。知道它并不难,去做它就难了。 | 《尚书·说命中》:“非知之艰,行之惟艰。” |
sī mǎ zhāo zhī xīn,lù rén jiē zhī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 | 路人:路上的人,指所有的人。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。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斐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: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” |
bǎo hàn bù zhī è hàn jī饱汉不知饿汉饥 | 饱:吃足;饥:饥饿。比喻处境好的人,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。 |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45回:“误了差使,钉子是我碰!你饱人不知饿人饥。” |
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,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 | 困:贫乏。学习之后,才知道自己的缺点;教学以后,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。 |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” |
zhī wǒ zuì wǒ知我罪我 | 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。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滕文公下》:“《春秋》,天子之事也。是故孔子曰:‘知我者,其惟《春秋》乎!罪我者,其惟《春秋》乎!’” |
kùn zhī miǎn xíng困知勉行 | 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,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。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或生而知之,或学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及其知之一也。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强而行之,及其成功一也。” |
xiù cái bù chū mén,ér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门,而知天下事 | 秀才:指儒生。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,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。 | 鲁迅《谚语》:“古之秀才,自以为无所不晓,于是有‘秀才不出门,而知天下事’这自负的漫天大谎。” |
lù yáo zhī mǎ lì,shì jiǔ jiàn rén xīn路遥知马力,事久见人心 | 路途遥远,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;经历的事情多了,时间长了,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。 | 宋·陈元靓《事林广记·结交警语》:“路遥知马力,事久见人心。” |
zhī jiān yì yǒu dà luó知奸亦有大罗 | 罗:捕鸟等的网。指欲治奸邪必须布下大网。比喻治理国家要靠众人的力量。 | 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难三》:“宋人语曰:‘一雀过,羿必得之,则羿诬矣,以天下为之罗,则雀不失矣?夫知奸亦有大罗,不失其一而已矣。’” |
zhī guò néng gǎi知过能改 | 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。 | 《论语 子罕》:“过则勿惮改。”南朝 梁 周兴嗣《千字文》:“知过必改,得能莫忘。” |
bù zhī tiān gāo dì hòu不知天高地厚 | 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,形容狂妄无知。 |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4回:“如今年过知非,想起幼年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来,真觉愧悔。” |
zhī qí bù kě wéi ér wéi zh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| 为:做。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,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。 | 清·无垢道人《八仙全传》第97回:“在你是手足之情,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也是你的好心。” |
yī yè zhī qiū一叶知秋 |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。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可以预料出事物的发展趋向。 | 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说山川》:“以小明大,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,睹瓶中之冰,而知天下之寒。” |
yǎ zǐ màn cháng huáng bǎi wèi,zì jiā yǒu kǔ zì jiā zhī哑子漫尝黄柏味,自家有苦自家知 | 哑子:哑巴;黄柏:黄檗,味苦。哑子尝到黄柏的苦味,知苦说不出。比喻有苦难言 |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九回:“文姜深闺寂寞,怀念诸儿,病势愈加,却是胸中展转,难以出口。正是‘哑子漫尝黄柏味,自家有苦自家知。’” |
dào yuǎn zhī jì,shì wěi zhī xián道远知骥,世伪知贤 | 骥:良马。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,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。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,才能看出人的优劣。 | 三国·魏·曹植《矫志》“道远知骥,世伪知贤。” |
huàn nàn jiàn zhī jǐ患难见知己 | 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。 | 余秋雨《霜冷长河·关于友情》:“他们说,患难见知己,烈火炼真金。” |
bù zhī bù jué不知不觉 | 没有意识到;没有觉察到。 |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120卷:“圣贤之学是掯掯定定做,不知不觉自然做得彻。” |
liáng zhī liáng néng良知良能 | 旧指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。 | 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” |
rén rén jiē zhī人人皆知 | 皆:都。所有的人都知道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51回:“老少男女,俗语口头,人人皆知皆说的。” |
zhī yīn àn lǚ知音谙吕 | 谙:熟悉;吕: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,泛指音乐。指深通乐律。 | 明·桑绍良《独乐园》第三折:“一个家知音谙吕,一个家唾玉喷珠。” |
zhī wǎng jiàn jīn知往鉴今 | 鉴:借鉴。了解过去作为今天的借鉴。 | 明·无名氏《太平宴》第一折:“知往鉴今,驱曹荡吴,非同小可也。” |
mí ér zhī fǎn迷而知返 | 迷路后知道回来。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。 | 《宋书 二凶传 元凶劭》:“所以淹霆缓电者,犹冀弟迷而知返耳。” |
shí wēi zhī zhe识微知着 | 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。 | |
shén bù zhī guǐ bù jué神不知鬼不觉 | 指形迹隐秘,不为人知。 | 元 无名氏《冤家债主》第二折:“这烦恼神不知鬼不觉,天来高地来厚。” |
bù zhī qǐ dǎo不知起倒 | 不知利害,不知高低。 | 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八五回:“你可知他一面在这里服药,一面在那边戕伐,碰了个不知起倒的医生还给他服点燥烈之品,正是‘泼油救火’,恐怕他死得不快罢了。” |
wèi zhī wàn yī未知万一 | 万分之一都不知道。形容学识肤浅。 | 宋·洪迈《夷坚乙志·张锐医》:“世之庸医,学方书未知万一,自以为足,吁!可惧哉。” |
tā xiāng yù gù zhī他乡遇故知 | 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。指使人高兴的事。 |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十回:“果然有志竟成,上月被他打死一个,今日又去打虎,谁知恰好遇见贤侄。邂逅相逢,真是‘万里他乡遇故知’可谓三生有幸!” |
zhī yǐ cáng wǎng知以藏往 | 知:通“智”,机智。机智则善于积累往日的经验,以为来日的借鉴。 | 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神以知来,知以藏往。” |
jiàn kě ér jìn,zhī nán ér tuì见可而进,知难而退 |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攻和退却。 | 汉 荀悦《汉纪 高帝纪》:“赵兵出国迎战,见可而进,知难而退,怀内顾之心,无必死之计。” |
jiàn shǐ zhī zhōng见始知终 | 谓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能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。 | 汉·袁康《越绝书·越绝德序外传》:“故圣人见微知著,睹始知终。” |
rén ér wú xìn,bù zhī qí kě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 | 信:信用;其:那;可:可以,行。一个人不讲信用,真不知道怎么能行。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为政》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 |
bù zhī gān kǔ不知甘苦 | 甘苦:甜和苦,多偏指苦。分不清是甜还是苦。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。 | 春秋 鲁 墨翟《墨子 非攻上》:“少尝苦曰苦,多尝苦曰甘,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。” |
qiú zhī ruò kě求知若渴 | 知:知识。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。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。 | |
wèi tiān zhī mìng畏天知命 | 畏:敬服;天:上天;命:命运。指顺从天意,按照命运的安排行事。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:“彼皆畏天知命,睹存亡之符,见废兴之事。” |
tián bù zhī chǐ恬不知耻 | 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;不以为耻。恬:安然、满不在乎。 | 宋 吕祖谦《东莱博议 卫礼至杀邢国子》:“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,恬不知耻,反勒其功于铭,以章示后。” |
gào wǎng zhī lái告往知来 | 告诉了这一点,就可以知道另一点。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,据此知彼。 | 《论语·学而》:“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 |
wèn yáng zhī mǎ问羊知马 | 比喻从旁推究,弄清楚事情真相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赵广汉传》:“钩距者,设欲知马贾,则先问狗,已问羊,又问牛,然后及马。” |
bù zhī jiù lǐ不知就里 | 就里:其中,内情。不知道内幕。 | 金 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第四卷:“你寻思,甚做处,不知就里,直恁冲冲怒?” |
zhī rén liào shì知人料事 | 能识别人才,预料事情的变化。 | 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·李谪仙》:“知人料事,尤其所难。” |
zhī bái shǒu rǔ知白守辱 | 知白:明辨是非。对是非黑白,虽然明白,还当保持暧昧。 |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天下》:“知其白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” |
shì wēi zhī zhe视微知着 | 看到细微迹象,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。 | |
jiàn wēi zhī zhù见微知着 | 微:微小;着:明显。见到事情的一些苗头,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。 | 韩非《韩非子 说林上》:“圣人见微以知萌,见端以知末,故见象箸而怖,知天下不足也。” |
mò zhī suǒ cuò莫知所措 | 措:安置,处理。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。 | 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119卷:“忽因昼寝,梦坐烟霞之境,四顾而望,熊罴虎豹,围绕周匝,莫知所措。” |
yè luò zhī qiū叶落知秋 | 看到树叶落,便知秋天到来。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。 | 宋 释普济《五灯会元 天童华禅师法嗣》:“动弦别曲,叶落知秋,举一明三。” |
pín jiàn zhī zhī贫贱之知 | 见“贫贱之交”。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宋弘传》:“(光武帝)谓弘曰:‘谚言贵易交,富易妻,人情乎?’弘曰:‘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。’” |
yú mèi wú zhī愚昧无知 | 非常愚笨;糊涂;又没有知识。 | 唐 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:“自顾寡德,国人推尊,令袭大位,光父之业。愚昧无知,敢稀圣旨!” |
zhī qíng dá lǐ知情达理 | 懂人情,明事理。 | 菡子《致江幼农》:“我想这也是你知情达理,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缘故。” |
bù zhī zì ài不知自爱 | 不知道爱惜自己。 | |
bù zhī hǎo dǎi不知好歹 | 不知道好坏。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。 | 明 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87回:“那婆子不知好歹,又奚落他,打发武松出门。” |
zhī zhǐ wéi zhī zhī,bù zhī wéi bù zhǐ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 | 懂就是懂,不懂就是不懂。 | 《论语 为政》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 |
dá rén zhī mìng达人知命 | 达人:通达事理的人。指心胸豁达的人,安于命运。 | 唐·王勃《滕五阁序》:“君子安贫,达人知命。” |
zhī bái shǒu hēi知白守黑 |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,虽然明白,还当保持暗昧,如无所见。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。 | 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:“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” |
zhǐ zhī qí yī,wèi zhī qí èr只知其一,未知其二 | 形容了解的情况不全面。同“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”。 | 茅盾《霜叶红似二月花》五:“哈哈,你是只知其一,未知其二。你说,咱们先买地,后盖房呢,还是先盖了房子后买地?” |
bù zhī tóu nǎo不知头脑 | 弄不清楚是怎幺回事。犹不知所措。 |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三十:“又恐怕因此惹恼了他,连自己身子立不勾,却又不见得李参军触恼他一些处,正是不知一个头脑。” |
bù zhī suǒ yán不知所言 | 见“不知所云”。 | 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臣不胜受恩感激,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” |
shǔ wǎng zhī lái数往知来 | 数:计算;往:过去;来:未来。明了过去,可以推知未来。 | 《周易 说卦》:“数往者顺,知来者逆。” |
suì hán zhī sōng bǎi岁寒知松柏 | 寒冬腊月,方知松柏常青。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,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。 | 《论语 子罕》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 |
bù zhī qù xiàng不知去向 | 不知道到哪里去了。 | 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一回:“宣王问曰:‘如今红衣小儿何在?’答曰:‘自教歌之后,不知去向。’” |
hè zhī yè bàn鹤知夜半 | 鹤夜半而鸣。比喻各有专长。 | 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“鸡知将旦,鹤知夜半,而不免于鼎俎。” |
méng mèi wú zhī蒙昧无知 | 愚钝糊涂;没有知识;不通事理。 | 《晋书 阮种传》:“臣诚蒙昧,所以为罪。” |
qiǎng bù zhī yǐ wéi zhī强不知以为知 | 不懂装懂。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一卷:“都管强不知以为知,逐叶翻翻,一直翻到后面去。” |
zhǐ zhī qí rán,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只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 | ||
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,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之困 | 学习之后,才知道自己的缺点;教学以后,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。 | 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是故学然后知不足。教然后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” |
qiè píng zhī zhī,bù shī shǒu qì挈瓶之知,不失守器 | 挈瓶:汲水用的小瓶。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。比喻慎其所有,忠于职守。 | 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赵策》:“挈瓶之知,不失守器。” |
xīn zhī qí yì心知其意 | 意:意义。心中领会了文章的主旨或技艺的要领。 | 《史记 五帝本纪》:“书缺有间矣,心知其意,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。” |
lüè zhī yī èr略知一二 | 指稍微知道一些。 |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55回:“我同骆府虽非本家,向有亲谊,他家之事,也略知一二。” |
bù zhī sǐ huó不知死活 | 形容不知利害,冒昧从事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7回:“无才小辈,背反狂夫!上负朝廷之恩,下辱祖宗名目,不知死活!引军到来,有何理说?” |
yán zhě bù zhī言者不知 | 谓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。 | 《老子》: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”河上公注:“知者贵行不贵言也。驷不及舌,多言多患。”一本作“言者弗知”。 |
zhēn zhī zhuó jiàn真知灼见 | 真:真实;真知:正确的认识;灼:明白透彻;见:见解。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。 | 明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》:“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,何况其他!” |
dǔ wēi zhī zhù睹微知着 | 微:细小;着:显着。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。 | 《三国志 吕布臧洪传》:“仆中不敏,又素不能原始见终,睹微知着,窃度主人之心。,岂谓三子宜死,罚当刑中哉。?” |
zhī zǐ mò ruò fù知子莫若父 | 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。 | 先秦 管仲《管子 大匡》:“知子莫若父,知臣莫若君。” |
yuè yūn zhī fēng,chǔ rùn zhī yǔ月晕知风,础润知雨 | 月晕出现,将要刮风;础石湿润,就要下雨。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。 | 长舆《论莱阳民变事》:“月晕知风,础润知雨,窃恐踵莱阳而起者,祸变相寻而来未有已也。” |
jiǔ féng zhī jǐ qiān bēi shǎo酒逢知己千杯少 | 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。 | 清 吴璿《飞龙全传》第三回:“二人也把别后之事,谈了一番。三人俱备大悦。正是: 酒逢知己千杯少,话不投机半句多。” |
zhī wēi zhī zhāng知微知章 | 微:细微。既能看出事物的隐微征兆,也能看清其显著现象。 | 三国·魏·刘劭《人物志·九徵》:“圣人淳耀,能兼二美,知微知章。” |
zhī ān wàng wēi知安忘危 | 只知道过太平日子而忘记了危险的时候。 | 晋·潘岳《秋兴赋》:“彼知安而忘危兮,故出生而入死。” |
bù zhī qí xiáng不知其详 | 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。 | 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44回:“施御史家的事,我也略闻,不知其详。” |
bù zhī dǐ xì不知底细 | 不知道人或事情的内情。 | 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67回:“我也不知底细。” |
tiān zhī dì zhī天知地知 | 天知道,地知道。指人人都知道。亦指只有天知道,地知道,没有别人知道。 | 元·杨梓《敬德不服老》第三折:“你须知咱名讳,尽忠心天知地知。” |
bù zhī suǒ cuò不知所措 | 措:安置;处理。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。也作“莫知所措”、“未知所措”。 | 晋 陈寿《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》:“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,哀喜交并,不知所措。” |
bù zhī duān ní不知端倪 | 端倪:头绪。不知头绪。 | 战国 宋 庄周《庄子 大宗师》:“反复终始,不知端倪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