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然的成语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huàn rán bīng shì焕然冰释 | 焕然:流散的样子;释:消散、解除。指像冰遇热消融一般。多比喻疑虑、误会、隔阂等很快消除。 | 《清史稿·梅文鼎传》:“复取《授时历草》观之,乃焕然冰释,骀名异而实同,非徒似之而已。” |
duàn rán cuò shī断然措施 | 断然:果断坚决。坚决果断的解决方法。 | 罗广斌《红岩》第17章:“必要时,将采取断然措施,严厉处置害群之马!” |
zì rán ér rán自然而然 | 自由发展;必然这样。指非经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。自然:事物本身固有的样子。 | 《牟子理惑篇》:“夫吉凶之与善恶,犹善恶之乘形声,自然而然,不得相免也。” |
xìng wèi xiāo rán兴味萧然 | 兴味:兴趣;萧然:萧索冷落的样子。没有一点兴趣。 | 宋·王禹偁《清明》诗:“无花无酒过清明,兴味萧然似野僧。” |
hùn rán tiān chéng混然天成 | 自然形成的整体,没有斧凿的痕迹。 | 宋·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评》:“《胡笳十八拍》混然天成,绝无痕迹,如蔡文姬肝肺间流出。” |
dàng rán wú cún荡然无存 | 。原有的物体像被洗涮掉一样完全不复存在。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毁坏或失去。 | 唐 白居易《议碑碣词赋》:“著诚去伪,小疵小弊,荡然无遗矣。” |
kǎi rán yǔn nuò慨然允诺 | 慨然:慷慨、爽快。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。 | 明·无名氏《杨家将演义》第二十七回:“令婆召孟良入与言其事,孟良慨然领诺。” |
chuàng rán lèi xià怆然泪下 | 怆然:伤感的样子。伤感地流泪不止。形容非常悲痛。 | 《中国现在记》楔子:“你我今生之时,处今之世,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,独立苍茫,怆然泪下。” |
kǎi rán lǐng nuò慨然领诺 | 慨然:慷慨、爽快。形容很慷慨地答应下来。 | 明·无名氏《杨家将演义》第35回:“令婆召孟良入与言其事,孟良慨然领诺。” |
yì rán bù dòng屹然不动 | 屹然:高耸的样子。像山一样高耸而坚定,不可动摇。 | 清·黄世仲《洪秀全演义》第十回:“全军却伏在营里,屹然不动。” |
bó rán biàn sè勃然变色 | 勃然:突然地。变色:变了脸色。突然生气,变了脸色。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万章下》:“曰:‘君有大过谏;反复之而不听,则易位。’王勃然变乎色。” |
hào rán zhī qì浩然之气 | 浩然:盛大的样子;气:精神;气概。正大刚直的精神、气质。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” |
jù sòng fēn rán聚讼纷然 | 聚:集中;讼:争辩。言论多而杂乱,看法不一致。 | 梁启超《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》:“此其义后贤聚讼纷然,谓其徒尚有形之利,而不数无形之利。” |
jié rán bù tóng截然不同 | 截然:界限分明;像割断的一样。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必然联系。 | 鲁迅《坟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:“直到近来,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,才知道孩子的世界,与成人截然不同。” |
yǎ rán yī xiào哑然一笑 | 哑然:笑声。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。 | 清·叶燮《原诗·内篇》:“穿窬邻人之物以为己有,即使尽窃其连城之璧,终是邻人之宝,不可为我家珍,而识者窥见其里,适供其哑然一笑而已。” |
yōu rán zì dé悠然自得 | 悠然:安闲舒适的样子;自得:内心得意而舒适。形容态度悠闲;心情舒适。 | 《晋书 隐逸传 杨柯》:“常食粗饮水,衣褐缊袍,人不堪其忧,而柯悠然自得。” |
ào rán yì lì傲然屹立 | 傲然:坚强不屈的样子;屹立: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。形容坚定挺拔;不可动摇。 | 古华《芙蓉镇》:“抽茎了,长叶了,铁骨青枝,傲然屹立。” |
xí guàn ruò zì rán习惯若自然 | 惯:同“贯”;若:像。习惯了就像很自然的事。 | 《孔子家语·七十二弟子解》:“少成则若性也,习惯若自然也。” |
àn rán dào mào岸然道貌 | 指严肃的神态。 | 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成仙》:“又八九年,成忽自至,黄巾氅服,岸然道貌。” |
yī mù liǎo rán一目了然 | 目:看。了然:明明白白的样子。一眼就看得很清楚。 |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137卷:“见得道理透后,从高视下,一目了然。” |
máng rán bù jiě茫然不解 | 茫然迷惘的样子。指对某事不理解。 | 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一○二回:“邵肩齐说及前事,娄朴茫然不解。” |
dà shì yǐ rán大事已然 | 指事情已成定局,不可挽回。 | |
áng rán zì dé昂然自得 | 自得:自己感到舒适。指大模大样,满不在乎的样子。 | 宋·欧阳修《与高司谏书》:“今乃不然,反昂然自得,了无愧畏。” |
tián rán zì zú恬然自足 | 谓胸中恬淡,无处不感到满足。 | 《西湖佳话·孤山隐迹》:“故和靖能高卧孤山,而足迹不入城市者二十余年,而从无一日不恬然自足,诚甘心于隐,而非假借也。” |
shì yǒu bì zhì,lǐ yǒu gù rán事有必至,理有固然 | 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,道理本来就该这样。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,还是要出现,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的,是无法改变的。 | 清 吴璿《飞龙全传》第二十九回:“看官们有所未知,从来事有必至,理有固然。” |
jiǒng rán bù qún迥然不群 | 迥然: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。不群:与众不同,不同于流俗。形容超群出众,身手不凡。 | 明·朱之瑜《朱舜水集·九·与小宅生顺书三十六首(其一)》:“佳作路头醇正,气势冲沛,辞意雅驯,与往日所见贵国之文迥然不群。” |
àn rán wú shén黯然无神 | 黯然: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。无精打采。 | 何为《第二次考试》:“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,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。” |
xuān rán dà bō轩然大波 | 高高涌起的巨大波涛。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。轩然:高高的样子。 | 唐 韩愈《岳阳楼别窦司直》诗:“轩然大波起,宇宙隘而妨。” |
fěi rán chéng zhāng斐然成章 | 非常有文采;出口便成章。斐然:有文采的样子。也用以形容才干或声名显耀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公冶长》:“归与!归与!吾党之小子狂简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。” |
kuì rán cháng tàn喟然长叹 | 喟然:叹气的样子。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。 | 《论语·子罕》:“颜渊喟然叹曰:‘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。’” |
àn rán wú sè黯然无色 | 黯然:发黑的样子。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,变得暗淡无光。 | 清 郑燮《题画竹》:“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,使有枯木石而无竹,则黯然无色矣。” |
tīng qí zì rán听其自然 | 听任它自然发展;不去过问。形容放任自流。也指尊重客观规律。听:听凭。 | 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48回:“王玉辉也不懊悔,听其自然,每日在牛公庵看书。” |
chǎn rán ér xiào冁然而笑 | 冁然:笑的样子。高兴地笑起来。 | 《庄子·达生》:“桓公……冁然而笑。” |
yān rán ér xiào嫣然而笑 | 嫣然:美好的样子。形容女子笑得很美。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侠女》:“一日,女出门,生注目之,女忽回首,嫣然而笑。” |
chǔ zhī yí rán处之夷然 | 处:处理,对待;之:代词;夷然:坦然。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、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。 | 《晋书·王承传》:“承每遇艰险,处之夷然。” |
yīn qí gù rán因其固然 | 顺着它本来的结构。 | |
měng rán wú zhī懵然无知 | 懵:无知的样子。一无所知的样子。 | 唐·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除读书属文外,其它懵然无知。” |
fān rán gǎi jìn翻然改进 | 翻然:很快而彻底地改变。形容转变很快;很彻底;进步很大。 | 毛泽东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》:“不是采取排斥态度,而是采取规劝态度,使之翻然改进,弃旧图新。” |
yì rán jué rán毅然决然 | 毅然:顽强地;决然:坚决地。形容意志坚强果断。 |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58回:“窦世豪得了这封信,所以毅然决然,借点原由同洋人反对,彼此分手。” |
zài bù qí rán再不其然 | 犹言再不然。 | |
fú rán dà nù艴然大怒 | 艴然:恼怒地。形容人十分恼怒。 |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四卷:“荆公看罢,艴然大怒。” |
qiǎo rán wú shēng悄然无声 | 悄然:寂静无声的样子。静悄悄的,听不到一点声音。 | 唐 白居易《琵琶行》诗:“东舟西舫悄无言,惟见江心秋月白。” |
chǔ zhī chuò rán处之绰然 | 处:对待;绰然:宽裕舒缓的样子。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能显得从容坦然。 | 宋·程颐《明道先生行状》:“人皆病于拘碍,而先生处之绰然。” |
xiāo rán wù wài萧然物外 | 物外:自身以外的一切。形容极为超脱,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。 | 《清朝野史大观》卷九:“萧然物外,自得天机,吾不如傅青主。” |
yǎ rán zì xiào哑然自笑 | 哑然:笑声。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。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五羖大夫》:“质明,视之,恰符五数。哑然自笑神之戏己也。” |
kǎi rán yīng yǔn慨然应允 | 慨然:慷慨、爽快。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。 | 明 无名氏《杨家将演义》第二十七回:“令婆召孟良入与言其事,孟良慨然领诺。” |
kè rán cháng wǎng溘然长往 | 溘:忽然。指人突然死亡,常作悼念死者用词。 | 《楚辞·离骚》:“宁溘死以流亡兮。 |
jiá rán ér zhǐ戛然而止 | 戛然:像声词。声音突然停止。 | 清 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95回:“满场生旦净末,同声一个曲牌,也听不来南腔北调,只觉得如出一口。唱了几套,戛然而止。” |
yī rán gù wǒ依然故我 | 依然:依旧;故:原来的。仍旧是原来的我。形容情况仍然没有变化。 | 宋 陈著《贺新郎 次韵戴时芳》:“谁料腥埃妨阔步,孤瘦依然故我。” |
xìng wèi suǒ rán兴味索然 | 一点兴趣也没有。索然:毫无兴趣的样子。 | 清 王韬《瀛壖杂志》:“卓午来游者,络绎不绝。溽暑蒸郁,看花之兴味索然矣。” |
lǐn rán zhèng qì凛然正气 | 凛然: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;正气:正直的气概。形容极威严的英雄气概,使人敬畏。 | 陶斯亮《一封终于发出的信》:“您当时神态是那样地严肃,坦然,眉宇间凛然正气,使我仅有的一点疑问如烟消云散了。” |
tóng rán yī cí同然一辞 | 犹异口同声。指大家说得都一样。 | 唐·韩愈《讳辩》:“听者不察也,和而唱之,同然一辞。” |
huō rán què sī豁然确斯 | 明白透彻。 |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俄而有无矣,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。”郭象注:“了无,则天地万物彼我是非豁然确斯也。” |
fú rán zuò sè怫然作色 | 怫然:愤怒的样子。脸上现出愤怒之色。 | 《庄子 天地》:“谓己谀人,则怫然作色。” |
mí rán xiāng fēng靡然乡风 | 见“靡然向风”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儒林列传》:“公孙弘以《春秋》白衣为天下三公,封以平津侯。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。” |
suǒ rán wú wèi索然无味 | 索然:没有意味、没有兴趣的样子。形容事物枯燥无味(多指文章)。 | 明 杨慎《丹铅杂录 论衡》:“盖文有以含蓄不尽为工者……说尽,则索然无味。” |
yí rán zì zú怡然自足 | 怡然:安闲、愉快的样子。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。 | 《西湖佳话·孤山隐迹》:“三十余年,而从无一日不怡然自足,诚心甘心于隐,而非假借也。” |
huò rán wù jiě豁然雾解 | 豁然:形容开阔;解:消散。像雾消散一样,心中的疑团一下子消失了。 | 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积年凝滞,豁然雾解。” |
qiǎo rán wú lè愀然无乐 | 愀然:忧愁的样子。脸上忧愁严肃,心中不愉快。 | 《荀子 修身》:“见不善,愀然必以自省也。” |
tài rán zì ruò泰然自若 | 泰然:镇静的样子;自若:跟平常一样。形容碰上意外、严重或紧急的情况;能沉着镇静;不慌不忙。 | 《金史 颜盏门都传》:“有敌忽来,虽矢石至前,泰然自若。” |
càn rán yī xīn灿然一新 | 灿然:耀眼的光彩。耀眼的光彩,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。 | 《宣和书谱·行书六》:“正夫以精忠相与图回至治,其所以持盈守成,而熙丰之盛德美意,灿然一新,正夫其有力焉。” |
chāo rán xiàng wài超然象外 | 以:用法等同“于”。超脱于物象以外。指诗文的意境雄浑、超脱。也比喻置身世外,脱离现实的空想。 | 唐·司空图《诗品·雄浑》:“超以象外,得其环中。” |
bó rán dà nù勃然大怒 | 勃然: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。形容突然变脸;发起脾气来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谷永传》:“是故皇天勃然发怒。” |
shén cǎi yì rán神采奕然 | 奕奕:精神焕发的样子。形容精神饱满,容光焕发。 | 明 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 玩具 晋唐小楷真迹》:“韩宗伯所藏曹娥碑,为右军真迹。绢素稍暗,字亦惨淡。细视良久,则笔意透出绢外,神采奕然。” |
shēng jī àng rán生机盎然 | 充满生气和活力的。 | 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五卷第26章:“春天来了,满山青绿,遍地黄花,它们都生机盎然,而我为什么要死?” |
míng rán wù zuò冥然兀坐 | 冥然:沉寂的样子;兀坐:端坐。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| 明·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:“借书满架,偃仰啸歌,冥然兀坐,万籁有声。” |
huì rán kěn lái惠然肯来 | 惠:赐,敬辞。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。 | 《诗经 邶风 终风》:“终风且霾,惠然肯来。” |
huō rán kāi wù豁然开悟 | 同“豁然大悟”。 | 晋·无名氏《莲社高贤传·慧远法师》:“初闻安师讲《般若经》,豁然开悟,叹曰:‘九流异议,皆糠秕耳。’” |
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,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之困 | 学习之后,才知道自己的缺点;教学以后,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。 | 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是故学然后知不足。教然后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” |
chāo rán wù wài超然物外 | 超然:脱离;不介入;物:客观世界。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;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。也比喻置身事外。 | 宋 叶梦得《石林诗话》:“渊明正以脱略世故,超然物外为适,顾区区在位者,何足概其心哉?” |
lǐ suǒ dāng rán理所当然 | 当然:应当如此。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。 | 隋 王通《文中子 魏相篇》:“非辩也,理当然耳。” |
mí rán yī gài斠然一概 | 持平一致。 | |
huǎng rán ruò shī恍然若失 | 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。形容心神不宁,不知如何是好。 | 清·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49回:“金钟儿听了这一番言语,恍然若失,心上愧悔的无地自容。” |
piāo rán yuǎn zhù飘然远翥 | 翥:向高处飞。轻快地向高处飞去。比喻放弃权利之争,远离庸俗的官场。 | 蔡锷《致唐继尧皓电》:“侪辈中果有三数人身先引退,飘然远翥,实足以对于今日号称伟人志士、英雄豪杰一流直接下一针砭,为后来留一榜样。” |
fān rán huǐ wù翻然悔悟 | 悔悟:悔恨而醒悟。很快而彻底地转变。形容彻底觉悟过来;思想大转变。 | 宋 朱熹《答袁机仲书》:“若能于此翻然悔悟,先取旧图分明改正。” |
mò rán zhì zhī漠然置之 | 漠然:冷淡的样子;置:放;搁置。毫不关心地把事情搁到一边;形容对人或事态度冷淡;不关心;不理不睬。 | 宋 高斯得《耻堂存稿 直前奏事》:“今被灾之地既广,旧由比固当悉援,然亦安可漠然视之,然徒责之诸司州郡乎?” |
bó rán zuò sè勃然作色 | 作色:变脸色。因恼怒或惊怕而变脸色。 |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天地》:“谓己道人,则勃然作色。” |
huò rán guàn tōng豁然贯通 | 豁然:开阔通达的样子;贯:贯穿;通:通晓。一下子就彻底明白;通晓了。 | 宋 朱熹《大学章句》:“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贯通焉。” |
máng rán zì shī茫然自失 | 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。 | 战国 郑 列御寇《列子 仲尼》:“子贡茫然自失,归家淫思七日,不食不寝,以至骨立。” |
dàng rán wú yú荡然无余 | 荡:洗涤;荡然:干净的样子。全都毁坏,消失尽净。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。 | 南朝·梁·任昉《为梁武帝集坟籍令》:“近灾起柏梁,遂逐渠阁,青编素简,一同煨烬,湘囊綖柣,荡然无余。” |
yì xīng suǒ rán意兴索然 | 索然:全无,空尽。兴致全无。形容一点兴致也没有。亦作“兴致索然”。 | 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十一回:“景公意兴索然。左右问曰:‘将回宫乎?’景公曰:‘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。’”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仙人岛》:“绿云顾父曰:“圣人无字门人者,‘孝哉……’一句,即是人言。”王闻之,意兴索然。” |
yōu rán shén wǎng悠然神往 | 悠然:遥远的样子;神往:一心向往。形容心神似乎要飞到某个地方。 | 钱杏邨《死去了的阿Q时代》:“读这一段,使我们悠然神往。” |
huō rán dùn wù豁然顿悟 | 同“豁然大悟”。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贾奉雉》:“贾豁然顿悟,曰:‘翁不知贾奉雉即某是也。’翁大骇,走报其家。” |
dào mào yǎn rán道貌俨然 | 见“道貌岸然”。 | 巴金《家》九:“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,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。” |
kè rán ér shì溘然而逝 | 溘然:突然。指人忽然死去。 | 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徐录五》:“忽呼邻里语曰:‘同居三十余年,今长别矣,以遗蜕奉托可乎?’溘然而逝。” |
chāo rán yuǎn yǐn超然远引 | 见“超然远举” | 清·姚鼎《伍子胥论》:“昔者尝怪乐毅之于燕,伍子胥之于吴,皆以受任于先君之时,及至嗣子弃之,于是毅遂超然远引,而子胥乃恋恋不去,终以谏死于吴。” |
wǎn rán rú shēng宛然如生 | 宛然:仿佛。指人死后仿佛和活着一样。 | |
qióng rán zú yīn跫然足音 | 跫:脚步声。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,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。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。 | 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夫逃虚空者,藜藋柱乎鼪鼬之径,踉位其空,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。” |
hún rán yī tǐ浑然一体 | 浑然:完整不可分。融合成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。 | 《二程遗书》第二卷上:“学者须先识仁。仁者,浑然与物同体。义、礼、知、信皆仁也。” |
tū rán xí jī突然袭击 | 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,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。 | 司马文森《风雨桐江》第一章:“这个突然袭击使大林大感狼狈,面红着。” |
yí rán zì yú怡然自娱 | 怡然:安闲、愉快的样子。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。 | 元·汤式《一枝花·题云巢》套曲:“怡然自娱,恬然自足,再不从龙化甘雨。” |
liǎo rán yú xiōng了然于胸 | 了然:了解、明白。心里非常明白。 | 《晋书 袁齐传》:“夫经略大事……智者了然于胸。” |
xiāo rán chén wài萧然尘外 | 萧然:清静寂寞的样子;尘:尘世。形容极为超脱,不被俗情杂物所累。 | 清·李慈铭《越缦堂诗话》下卷:“又诗中多言梅花及山林闲话之趣,故笔墨间时觉萧然尘外。” |
fèn rán zuò sè忿然作色 | 因忿怒而变了脸色。 | 孙膑《孙膑兵法 威王问》:“田忌忿然作色:此六者,皆善者所用,而子大夫日其急则也。” |
dà miù bù rán大谬不然 | 指非常错误;实际完全不是这样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,务一心营职,以求亲媚主上。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!” |
hǎi nèi dàn rán海内澹然 | 海内:四海之内;澹然:安静的样子。形容国家安定,生活正常。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扬雄传》:“海内澹然,永亡边城之灾,金革之患。” |
wēi rán sǒng lì巍然耸立 | 巍然:高大雄伟的样子。比喻像高山一样耸立,不可动摇。 | 孙世恺《雄伟的人民大会堂》:“在天安门右前方,巍然耸立着一坐雄伟壮丽的大厦,这就是人民大会堂。” |
àn rán shāng shén黯然伤神 | 沮丧的样子。情绪低沉,心神忧伤。 | 清 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上卷:“篝灯询母,如秋蝶黯然伤神。” |
cǎn rán bù lè惨然不乐 | 表情凄楚的样子。 | 唐 陈鸿《东城老父传》:“自老人居在道旁,往往有郡太守休马于此,皆惨然不乐。” |
fān rán gǎi wù翻然改悟 | 翻然:回飞的样子,形容转变很快;悟:醒悟。形容很快认识到过错而悔改醒悟 | 《金史·完颜匡传》:“一旦犹子翻然改悟,斥逐奴隶,引咎谢过,则前日之嫌便可销释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