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耳的成语
| 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|---|---|---|
| dōng fēng guò ěr东风过耳 | 见“东风射马耳”。 | 清·容闳《西学东渐记》:“学生在美国……绝无敬师之礼,对于新监督之训,若东风之过耳。” |
| kǒu ěr bìng zhòng口耳并重 | 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。 | 鲁迅《彷徨·肥皂》:“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,英文又专是‘口耳并重’的。” |
| mù dǔ ěr wén目睹耳闻 | 睹:看见;闻:听见。亲耳听到,亲眼看见。 | 《资治通鉴 唐纪睿宗景云二年》:“口说不如身逢,耳闻不如目睹。” |
| chuí ěr xià shǒu垂耳下首 | 犹俯首帖耳,形容驯服听命。 | 宋·陈亮《酌古论·李愬》:“故虽驱而用之,而垂耳下首,卒不敢动。” |
| liáo fù ěr ěr聊复尔耳 | 姑且如此而已。 |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任诞》:“答曰:‘未能免俗,聊复尔耳!’” |
| qiáng fēng bì ěr墙风壁耳 | 墙透风,壁有耳。比喻秘密容易泄露。 | 清·华伟生《开国奇冤·逮捕》:“你想墙风壁耳,万一传了出去,说我窝藏徐锡麟的党羽,叫我如何吃得罪起?” |
| dāng ěr biān fēng当耳边风 | 比喻对听到的话毫不在意。 | 汉 赵晔《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》:“富贵之于我,如秋风之过耳。” |
| jié léi bù jí yǎn ěr捷雷不及掩耳 | 犹迅雷不及掩耳。比喻事起突然,不及防备。 | 《晋书·苻坚载记上》:“此捷济上机,所谓捷雷不及掩耳。” |
| miàn mìng ěr tí面命耳提 |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,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。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。 | 宋 刘克庄《拟撰科诏回奏》:“词意有未稳处,仰荷明主亲酒奎画,不啻面命耳提。” |
| huáng ěr chuán shū黄耳传书 | 黄耳:犬名;书:书信。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。后比喻传递家信。 | 《晋书·陆机传》:“初机有俊犬,名曰黄耳,甚爱之。既而羁寓京师,久无家问,……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,犬寻路南走,遂至其家,得报还洛。其后因以为常。” |
| dù ěr è wén杜耳恶闻 | 塞住耳朵不愿听。 | 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末帝纪中》:“怀忠抱直之人,虚心谒见;便佞诡随之说,杜耳恶闻。” |
| huáng ěr jì shū黄耳寄书 | 黄耳:犬名;书:书信。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。指传递家信。 | 《晋书·陆机传》:“初机有骏犬,名黄耳,甚爱之。……其后因以为常。” |
| bì rén ěr mù避人耳目 | 指避免走漏消息。 | |
| liǎng ěr sāi dòu两耳塞豆 |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,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。 | |
|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盗锺 | 《吕氏春秋 自知》:“百姓有得锺者,欲负而走,则锺大不可负,以椎毁之,锺况然有音,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揜其耳。”后因以“塞耳盗锺”比喻自欺欺人,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。 | |
| yǎn xiā ěr lóng眼瞎耳聋 | 看不见也听不到。比喻对周围情况完全不了解。 | 京剧《平原作战》第八场:“日本鬼子眼瞎耳聋,就靠汉奸给他当拐棍。” |
| lìn ěr yōng mù赁耳佣目 | 指借助于所见所闻。 | 清 钱谦益《覆徐巨源书》:“流浪壮齿,记滥俗学,侵寻四十,赁耳佣目,乃稍知古学之由来。” |
| dào zhōng yǎn ěr盗钟掩耳 | 盗:盗窃;钟:古代一种乐器。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。比喻自欺欺人。 | 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:“百姓有得钟者,欲负而走,则钟大不可负,以椎毁之,钟况然有音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掩其耳。” |
| hōng léi guàn ěr轰雷贯耳 | 打雷的声音贯满耳边。形容人的声名很大。 | 元·郑光祖《王粲登楼》第一折:“久闻贤士大名,如轰雷贯耳。” |
| lì lì zài ěr历历在耳 | 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。 | 宋 陈文蔚《祭朱先生》:“念昔暂违,今焉永诀,历历在耳,言犹未绝。” |
| mù jī ěr wén目击耳闻 | 亲眼看到,亲耳听到。 | 《资治通鉴·唐纪睿宗景云二年》:“口说不如身逢,耳闻不如目睹。” |
| ěr rú mù jī耳濡目击 | 濡:沾湿。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 | 明 李东阳《刘公神道碑铭》:“古者重世臣将家,盖其韬略技艺,耳濡目击,有不习而能者。” |
| miàn mìng ěr xùn面命耳训 | 命:训诫。提着耳朵当面告诉他。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,要求严格 | 郭沫若《十批判书·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评》:“而对于秦始皇,也俨然就像在面命耳训的一样。” |
| ěr rǎn mù rú耳染目濡 | 染:沾染;濡:沾湿。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 | 清 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27回:“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,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,耳染目濡,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。” |
| zhōng yán nì ěr忠言逆耳 | 诚恳的劝告听起来不舒服。逆:不顺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留侯世家》:“且忠言逆耳利于行,良药苦口利于病。” |
| zhǔ yuán yǒu ěr属垣有耳 | 有人靠着墙偷听。 | 《诗经·小雅·小宛》:“君子无易由言,耳属于垣。” |
| kǔ kǒu nì ěr苦口逆耳 | 苦口:药吃起来特别苦。逆耳: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。形容真诚的规劝。 | 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忠言逆耳利于行,毒药苦口利于病。” |
| rú léi guàn ěr如雷灌耳 | 亦作“如雷贯耳”。①形容声音大(多指语音)。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。 | 《三国志平话》卷中:“‘吾乃燕人张翼德,谁敢共吾决死?’叫声如雷灌耳,桥梁皆断。” |
| jiǔ hān ěr rè酒酣耳热 | 酣:酒喝得痛快。酒喝得正痛快;耳朵发热。形容酒兴正浓。 | 三国 魏 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每至觞酌流行,丝竹并奏,酒酣耳热,仰而赋诗,当此之时,忽然不自知乐也。” |
| chuí shǒu tiē ěr垂首帖耳 | 垂:低下;帖:同“贴”,顺从,服帖。形容非常驯服恭顺的样子。 | 元·陶宗仪《辍耕录》第15卷:“稍遇贬抑遽若丧家之狗,垂首帖耳,摇尾乞怜,惟恐人不我恤。” |
| jí léi bù xiá yǎn ěr疾雷不暇掩耳 |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同“疾雷不及掩耳”。 | 晋 傅玄《傅子 阙题》:“我欲战而彼不欲战者,我鼓而进之若山崩河溢,当其冲者摧,值其锋者破,所谓疾雷不暇掩耳,则又谁御之。” |
| mǐ ěr shòu jiào弭耳受教 | 弭耳:温驯的样子。形容非常听话 |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6回:“且等我收伏了这个贯索奴,作个引线,不怕那条孽龙不弭耳受教。” |
| yòu rú chōng ěr褎如充耳 | 褎:常带笑容。面带笑容,塞耳不闻。 | 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“叔兮伯兮,褎如充耳。” |
| ěr gēn qīng jìng耳根清净 | 耳边无事噪聒。指无事打扰。 | 《圆觉经》上卷:“闻清净故,耳根清净,根清净故,耳识清净。” |
| gǔ gōng ěr mù股肱耳目 | 股:大腿;肱: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;股肱:比喻辅佐帝王的大臣;耳目:亲信。比喻得力助手和亲信。 | 《尚书·益稷》:“臣作朕股肱耳目。” |
| gé shě xū yǒu ěr,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隔舍须有耳,窗外岂无人 | 须:应当。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。 |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60回:“正是隔舍须有耳,窗外岂无人!公子听得仔细,即心中转道:‘奇怪,难道他主仆多是女人?’” |
| ěr mù bì sāi耳目闭塞 | 比喻少见寡闻,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。 | |
| jiāo tóu hù ěr交头互耳 | 犹交头接耳。 | |
| ěr rú mù rǎn耳濡目染 | 濡:音如;沾湿;染:沾染。耳朵经常听到;眼睛经常看到;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 | 唐 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 |
| ěr xí mù rǎn耳习目染 | 染:沾染。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 | 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老人自幼生长在北平,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。” |
| xuàn mù zhèn ěr眩目震耳 | 眩:眼花,迷乱;眩目:耀眼。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,声音巨大震耳欲聋。 | 巴金《旅途随笔·游了佛国》:“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那个地方就会‘眩目震耳,悖魄堕魂。’” |
| liǎn hóng ěr chì脸红耳赤 |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。 | 萧殷《桃子又熟了》:“没有等翻译同志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,那个美国人竟脸红耳赤地吼起来。” |
| nì ěr zhī yán逆耳之言 | 听起来不舒服的话(多指尖锐、中肯的劝告或批评)。 | 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忠言逆耳利于行。” |
| ěr wén mù jī耳闻目击 | 击:接触。亲自听说,亲眼看见。 | 宋·刘克庄《后村全集·回刘汀州书》:“仆不佞,于世之杰士仁人,……皆耳闻目击,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,遂得附名骥尾,以诏不朽,岂非幸欤!” |
| ěr wén yǎn jiàn耳闻眼见 |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。 | 唐 元稹《连昌宫词》:“翁言野父何分别,耳闻眼见为君说。” |
| mù bù rěn jiàn,ěr bù kān wén目不忍见,耳不堪闻 | 堪:可。不忍心看,不忍心听。形容情景十分凄惨。 | 清·叶燮《原诗·内篇》:“想其时,陈言为之祸,必有出于目不忍见,耳不堪闻者。” |
| rú léi guàn ěr如雷贯耳 | 贯:穿透。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。形容人的名声大。 | 元 郑廷玉《楚昭公》第四折:“久闻元帅大名,如雷贯耳。” |
| sāo ěr chuí xiōng搔耳捶胸 | 搔:抓挠。搔耳朵,捶胸膛。形容后悔、烦恼的样子。 | 《西湖佳话·三生石迹》:“心下十分悲咽,便搔耳捶胸,焦躁起来。” |
| jīng ěr hài mù惊耳骇目 |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。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幽明录》:“须臾,云晦雷发,惊耳骇目。” |
| mù shí ěr shì目食耳视 | 用眼睛吃,用耳朵看。比喻颠倒错乱。 | 宋·司马光《迂书·官失》:“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,鲜矣。” |
| qīng ěr shì mù倾耳拭目 | 倾耳:侧着耳朵;拭目:擦眼睛。认真听,仔细看。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。 | 宋·陆游《上殿札子》:“恭惟陛下龙飞御极之初,天下倾耳拭目之时,所当戒者,惟嗜好而已。” |
| ěr mù hóu shé耳目喉舌 | 喉舌:代言人。比喻作为搜集、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。 | 田流《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》:“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,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。” |
| ěr ruǎn xīn huó耳软心活 | 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,就是相信别人的话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7回:“那司棋也曾求了迎春,实指望能救,只是迎春语言迟慢,耳软心活,是不能做主的。” |
| yǎn tiào ěr rè眼跳耳热 | 眼皮跳动,耳朵发热。指内心感到不安。 | 《武王伐纣平话》中卷:“三日前甲申日,见此景祥,姬昌眼跳耳热,心神不安。” |
| fú shǒu tiē ěr伏首帖耳 | 伏:俯伏;帖:帖伏,顺从。低着头,耷拉着耳朵。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驯服的样子。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马介甫》:“万石不言,惟伏首贴耳而泣。”何垠注:“伏首帖耳,狗畏人貌。” |
| ěr wén yǎn dǔ耳闻眼睹 | 闻:听见;睹:看见。亲耳听到,亲眼看见 | 元 秦简夫《东堂老》楔子:“老夫耳闻眼睹,非止一端,因而忧闷成疾。” |
| shuāng dòu sāi ěr双豆塞耳 | 塞:堵。两粒豆子堵塞双耳。指听不到声音。比喻不听忠告。 | 《阴符经·注》:“双豆塞耳,不闻雷霆;一椒惊舌,不能立言。” |
| ěr lóng yǎn huā耳聋眼花 | 指年老体衰者听觉、视觉衰退。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 | 清 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90回:“晁夫人又不头疼脑热,又不耳聋眼花……喜喜笑笑,那像一个将要不好的人。” |
| sāo tóu mō ěr搔头摸耳 | 抓抓头皮,摸摸耳朵。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。 | 清·彭养鸥《黑籍冤魂》第十三回:“两个人搔头摸耳,没有法想。” |
| ěr mù zhī yù耳目之欲 | 欲:欲望。指耳听眼看,满足于享乐的欲望。 | 汉 东方朔《非有先生论》:“务快耳目之欲,以苟容为度。” |
| liù ěr bù tóng móu六耳不同谋 | 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。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。 | 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:“六耳不同谋。且去,来日来。” |
| zhuā ěr sāo sāi抓耳搔腮 | 见“抓耳挠腮”。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三十五回:“多九公道:‘那送礼人说:国舅因今日王妃进宫,送这礼物,预备王妃赏赐宫人。岂非送给林兄么?’唐敖听了,只急的抓耳搔腮。” |
| dào tīng ěr shí道听耳食 | 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,盲目轻信。 | 清·叶燮《原诗·外篇下》:“村学究道听耳食,窃一言以诧新奇,此等之论是也。” |
| chuāng wài yǒu ěr窗外有耳 | 指秘密言谈可能泄密。 | 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39回:“展爷连忙摆手说:‘四弟悄言,岂不闻窗外有耳?’” |
| yǎn rén ěr mù掩人耳目 | 掩:遮盖。堵住人家耳朵;遮着人家的眼睛。比喻用假象迷惑;欺骗人。 | 《新刊大宋宣和遗事》:“事迹显然,虽欲掩人之耳目,不可得也。” |
| 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疾雷不及掩耳 | 突然响起雷声,使人来不及掩耳。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 | 《六韬 军势》:“善者从而不择,巧者一决而不犹豫,故疾雷不及掩耳,卒电不及瞬目。” |
| dào líng yǎn ěr盗铃掩耳 |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。同“盗钟掩耳”。 | 清 伤时子《苍鹰击 戕藩》:“你看他盗铃掩耳欺天下,卖国甘心作帝皇,有甚商量。” |
| dǐng chēng yǒu ěr鼎铛有耳 | 鼎、铛: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。电鼎和铛都有耳朵。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,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、知道。 | 宋·司马光《涑水记闻》:“太祖宠待赵韩王(普)如左右手。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,聚敛财贿。上怒叱曰:‘鼎铛尚有耳,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?’” |
| fù ěr dī yán附耳低言 | 附:贴近。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。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。 | 明·天然痴叟《石点头·侯官县烈女歼仇》:“……遂附耳低言道:‘这桩事,除非先如此如此,种下根基,等待他落入我套中,再与你商量后事。’” |
| dài mú qīng ěr戴目倾耳 | 戴目:仰视的样子;倾耳:侧着耳朵细心倾听。认真听,抬头看。形容殷切期盼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贾山传》:“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,倾耳耳听。” |
| mù rú ěr rǎn目濡耳染 | 濡:沾湿;染:沾染。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 | 唐·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 |
| miàn hóng ěr rè面红耳热 | 见“面红耳赤”。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:“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,见了一个陌生人,也要面红耳热的。” |
| shǔ rén ěr mù属人耳目 | 属:集中在一点。指引人注意。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师有功,国人喜以逆之,先入,必属耳目焉。” |
| ěr tīng bā fāng耳听八方 | 八是四方(东西南北)和四隅(东南、东北、西南、西北)的总称。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;形容人灵敏机警。 | 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53回:“为将之道:身临战场,务要眼观四处,耳听八方。” |
| xiù shǒu chōng ěr袖手充耳 | 袖手:藏手于袖中;充耳:塞住耳朵。指不闻不问,漠然置之。 | 清·夏燮《中西纪事·江上议款》:“既不能誓师讨贼,视其力之所能为,则当袖手充耳,姑听命于发踪指示之人。” |
| fǔ shǒu mǐ ěr俯首弭耳 | 见“俯首帖耳”。 | 《醒世恒言·大树坡义虎送亲》:“其虎见勤自励到来,把前足跪地,俯首弭耳,口中有声,似有乞怜之意。” |
| ěr rè yǎn huā耳热眼花 | 眼睛发花,耳朵发热。形容饮酒微有醉意,精神兴奋的感觉。 | 南朝 梁 简文帝《筝赋》:“耳热眼花之娱,千金万年之寿。” |
| fù ěr dī yǔ附耳低语 | 附:贴近。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。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。 | 茅盾《幻灭》:“抱素向李克走进一步,附耳低语道……” |
| yōng ěr róu sāi撧耳揉腮 | 见“撧耳挠腮”。 | 元·王实甫《破窑记》第三折:“我撧耳揉腮,有口难开。” |
| ěr bù páng tīng耳不旁听 | 两耳不往旁边听。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48回:“因见他姐妹们说笑,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,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,目不斜视。” |
| ěr wén mù dǔ耳闻目睹 | 闻;听见;睹:看见。亲耳听见亲眼看到。 | 鲁迅《呐喊 一件小事》:“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,算起来也很不少。” |
| gé qiáng xū yǒu ěr,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隔墙须有耳,窗外岂无人 | 须:应当。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。 | 元·孟德耀《举案齐眉》第二折:“隔墙须有耳,窗外岂无人。这小贱人无理,瞒着老夫,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。” |
| yáng yáng yíng ěr洋洋盈耳 | 洋洋:众多;盈:充满。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。形容讲话、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。 | 《论语 泰伯》:“师挚之始,《关雎》之乱,洋洋乎,盈耳哉。” |
| zhuā sāi wā ěr抓腮挖耳 | 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,也形容高兴得不知怎么办为好。 | 茅盾《林家铺子》:“大家喝了一会闷酒,抓腮挖耳地想不出好主意。” |
| ěr lóng yǎn xiā耳聋眼瞎 | 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,眼睛变瞎。 | 清 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六回:“那个昏大官人就像耳聋眼瞎的一般。” |
| féi tóu pàng ěr肥头胖耳 | 见“肥头大耳”。 | 《何典》第八回:“识宝太师的女儿,叫做畔方小姐,生得肥头胖耳,粗手大脚。” |
| yǎo ěr duǒ咬耳朵 | 指耳语。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11回:“又同管家大爷咬耳朵,说他自己不敢冒昧。” |
| guò ěr qiū fēng过耳秋风 | 刮过耳边的秋风。比喻没有任何意义的身外之物。 | 《吴越春秋·吴王寿梦传》:“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。” |
| juē ěr náo sāi撧耳挠腮 | 形容焦急无计的样子。 | 元 秦简夫《东堂老》第二折:“你这般撧耳挠腮,可又便怎生。” |
| dōng fēng mǎ ěr东风马耳 |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。 | 唐 李白《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》诗:“世人闻此皆掉头,有如东风射马耳。” |
| ěr bào shén耳报神 | 指暗中通风报信的人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七十一回:“这又是谁的耳报神这幺快。” |
| ěr biān zhī fēng耳边之风 | 耳旁之风,一吹而过。比喻不重视,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| 明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24卷:“玉姐听说,只当耳边之风。” |
| ěr mǎn bí mǎn耳满鼻满 | 满耳朵满鼻子都是。形容听得烂熟。 | 元·关汉卿《救风尘》第三折:“你在南京时,人说你周舍名字,说的我耳满鼻满的,则是不曾见你。” |
| kǒu ěr xiāng chéng口耳相承 | 谓接受传闻。 | 明·方孝孺《答王仲缙书》:“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,口耳相承,猥有所称引。” |
| ěr tīng xīn shòu耳听心受 | 用耳朵听,并记在心里。 | |
| guó ěr wàng jiā,gōng ěr wàng sī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 |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,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。形容一心为公为国。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,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,利不苟就,害不苟去,唯义所生。” |
| ěr mù gǔ gōng耳目股肱 | 股:大腿;肱: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。起到耳朵、眼睛、手臂的作用。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。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。 | 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政体》:“然耳目股肱,寄于卿辈……事有不安,可极言勿隐。” |
| qiáng yǒu fèng,bì yǒu ěr墙有缝,壁有耳 | 墙外有人偷听。指墙外有人偷听,秘密容易泄漏。 | 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86回:“你骂他不打紧,墙有缝,壁有耳,恰似你醉了一般。” |
| yán tí qí ěr言提其耳 | 揪着他耳朵。谓恳切地教诲。言,助词。 | 《诗·大雅·抑》:“匪面命之,言提其耳。”郑玄笺:“我非但对面语之,亲提其耳。此言以教道之,孰不可启觉。” |
| yōng ěr sú mù庸耳俗目 | 指学识浅薄的人。 | 清·朱仕琇《与林穆庵书》:“此数人知之,遂足为名一世,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!” |